共益债务和共益债权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对于债务人而言,它是共益债务;对于债权人而言,它是共益债权。共益债务是指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为了全体债权人的共同利益,对破产财产进行管理、变价和分配所承担的债务。破产法第四十二条列举了六种共益债务。
共益债权与普通债权的主要区别在于:共益债权产生于破产案件受理后,而普通债权产生于破产案件受理前;在清偿时,共益债权和破产费用优先于其他债权,包括普通债权、对债务人特定财产享有担保权的债权和劳动债权。根据破产法的规定,普通债权人需要在债权申报期限内向管理人申报,而职工的劳动债权不需要申报,由管理人调查后公示,采取直接确定的方式。
破产法并未规定共益债权是否需要申报。由于共益债权是在破产案件受理后产生的,并且优先清偿,并且总是与破产费用相提并论,而破产费用无需申报,因此有人认为共益债权也无需申报,而是由管理人根据破产法规定随时支付。
然而,债权人如果认为自己享有共益债权,同样需要申报。如果管理人对此有异议,债权人可以向受理破产案件的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确认共益债权的金额,并在破产程序中进行清偿。
首先,共益债权属于民事权利,共益债权是否存在以及是否需要清偿应由债权人确定。共益债权与其他债权的清偿优先性是对共益债权人的特殊保护,但并不改变债权的本质。从根本上说,共益债权对于债权人仍然是私权,如何处置完全取决于债权人。换句话说,债权是否存在以及是否需要申报是由债权人决定的,即使存在共益债权,债权人仍然可以放弃。
其次,共益债权与劳动债权和破产费用不同,没有确定性。破产法规定,劳动债权由管理人调查后直接确认,因为劳动债权在企业有完整的记录,容易调查并确定债权人和债权金额。破产费用包括破产案件的诉讼费用、管理、变价、分配债务人财产的费用等,这些费用必须先行支付才能继续进行破产程序,金额明确。然而,对于共益债权来说,如果债权人未申报,管理人并不会自动认为债务人有共益债务。因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所谓已知债权是指债务人账面上记载的债权。有时候,债务人可能认为某个合同已经履行完毕,其财务资料并未显示任何债务存在,或者债务人认为并不存在无因管理、财产致人损害等情况,因此并不存在所谓的无因管理债务或侵权债务。
此外,即使管理人意识到共益债务存在争议,有时也难以确定共益债务的金额。例如,在某个案件中,管理人没有交付租赁物,应该返还的租金可能是可以认定的,但是否应该赔偿损失则难以确定。因此,共益债权与劳动债权和破产费用不可相提并论,没有后者的确定性。不能因为共益债权需要优先保护,就认为该债权可以由管理人直接确认。换句话说,优先清偿的法律政策与债权确认程序不能混为一谈。
综上所述,共益债权仍然需要债权人申报,而不是由管理人直接确认。当然,由于共益债权是在破产案件受理后产生的,管理人一般会知道共益债权产生的原因,债权人与管理人之间的争议也比较明确。因此,为了避免债权债务关系的不确定性,管理人可以主动向受理破产案件的法院提起共益债务确认诉讼。但是,不能因此得出共益债权无需申报的结论,并将未申报的情况直接加以不利于债权人的结果。有人认为,管理人有通知共益债权人申报债权的义务。但如前所述,共益债权(如因不当得利、无因管理、侵权等而产生的债权)的债权人是否存在对管理人来说有时并不明确,因此,在这一点上,破产法可能无法取得很大进展,权利的保护仍然需要依靠债权人自己。
中国债务重组准则的问题,指出了新债务重组定义的不足点。其中,“财务困难”不能独立作为债务重组的前提条件,因为对于续营价值小于清算价值的财务困难企业,应该进行破产清算。此外,对债权人让步的硬性规定存在问题,应该包括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的情况,无论
公司破产时,根据破产法的规定,工人的工资和其他相关费用优先清偿的问题。破产企业的资产应首先用于支付工人的工资和安置问题,包括工资、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等。其他债务如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用和税款则按规定的清偿顺序支付。若破产财产不足,将按比例分配。这些
破产申请中的无效债务情况的相关法律规定。包括可撤销行为的起算点、债务人财产无效的情况、财产的追回、出资义务、质物和留置物的追回、非债务人财产的返还以及运输中的标的物返还等内容。对于涉及恶意欺骗行为的无效债务,管理人有权追回相关财产,并采取措施保护债权
公司破产重整期间的诉讼程序及债务处理方式。在破产申请受理后,相关民事诉讼或仲裁程序中止,管理人接管财产后继续。起诉需向受理破产申请的法院提起。债务不会因破产而消失,需通过破产清算或重整过程偿还。这些规定旨在保护债权人权益,为企业破产重整提供法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