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益债务和共益债权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对于债务人而言,它是共益债务;对于债权人而言,它是共益债权。共益债务是指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为了全体债权人的共同利益,对破产财产进行管理、变价和分配所承担的债务。破产法第四十二条列举了六种共益债务。
共益债权与普通债权的主要区别在于:共益债权产生于破产案件受理后,而普通债权产生于破产案件受理前;在清偿时,共益债权和破产费用优先于其他债权,包括普通债权、对债务人特定财产享有担保权的债权和劳动债权。根据破产法的规定,普通债权人需要在债权申报期限内向管理人申报,而职工的劳动债权不需要申报,由管理人调查后公示,采取直接确定的方式。
破产法并未规定共益债权是否需要申报。由于共益债权是在破产案件受理后产生的,并且优先清偿,并且总是与破产费用相提并论,而破产费用无需申报,因此有人认为共益债权也无需申报,而是由管理人根据破产法规定随时支付。
然而,债权人如果认为自己享有共益债权,同样需要申报。如果管理人对此有异议,债权人可以向受理破产案件的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确认共益债权的金额,并在破产程序中进行清偿。
首先,共益债权属于民事权利,共益债权是否存在以及是否需要清偿应由债权人确定。共益债权与其他债权的清偿优先性是对共益债权人的特殊保护,但并不改变债权的本质。从根本上说,共益债权对于债权人仍然是私权,如何处置完全取决于债权人。换句话说,债权是否存在以及是否需要申报是由债权人决定的,即使存在共益债权,债权人仍然可以放弃。
其次,共益债权与劳动债权和破产费用不同,没有确定性。破产法规定,劳动债权由管理人调查后直接确认,因为劳动债权在企业有完整的记录,容易调查并确定债权人和债权金额。破产费用包括破产案件的诉讼费用、管理、变价、分配债务人财产的费用等,这些费用必须先行支付才能继续进行破产程序,金额明确。然而,对于共益债权来说,如果债权人未申报,管理人并不会自动认为债务人有共益债务。因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所谓已知债权是指债务人账面上记载的债权。有时候,债务人可能认为某个合同已经履行完毕,其财务资料并未显示任何债务存在,或者债务人认为并不存在无因管理、财产致人损害等情况,因此并不存在所谓的无因管理债务或侵权债务。
此外,即使管理人意识到共益债务存在争议,有时也难以确定共益债务的金额。例如,在某个案件中,管理人没有交付租赁物,应该返还的租金可能是可以认定的,但是否应该赔偿损失则难以确定。因此,共益债权与劳动债权和破产费用不可相提并论,没有后者的确定性。不能因为共益债权需要优先保护,就认为该债权可以由管理人直接确认。换句话说,优先清偿的法律政策与债权确认程序不能混为一谈。
综上所述,共益债权仍然需要债权人申报,而不是由管理人直接确认。当然,由于共益债权是在破产案件受理后产生的,管理人一般会知道共益债权产生的原因,债权人与管理人之间的争议也比较明确。因此,为了避免债权债务关系的不确定性,管理人可以主动向受理破产案件的法院提起共益债务确认诉讼。但是,不能因此得出共益债权无需申报的结论,并将未申报的情况直接加以不利于债权人的结果。有人认为,管理人有通知共益债权人申报债权的义务。但如前所述,共益债权(如因不当得利、无因管理、侵权等而产生的债权)的债权人是否存在对管理人来说有时并不明确,因此,在这一点上,破产法可能无法取得很大进展,权利的保护仍然需要依靠债权人自己。
破产管理人在重整程序中的监督职责。破产管理人作为法定机关,负责管理和处置破产财产,需独立处理破产财产事务并接受法院和债权人会议的监督。在破产宣告后,破产管理人需全面接管破产企业,包括财产、文件及营业活动等,若破产人未能全面移交,破产管理人有权请求法院
债务重组损失的分类及计算方法。详细介绍了现金清偿、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转为资本以及修改债务条件等不同方式下的债务重组损失计算方法。在每种方式下,都给出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和步骤,以帮助债权人准确计算债务重组损失。
我国《企业破产法》中关于破产债务人离开住所地的规定。债务人在破产申请过程中需遵守一系列义务,包括妥善保管财产、资料等,并不得擅自离开住所地。违反此规定者,法院可采取训诫、拘留和罚款等措施。
担保债权对债务人的特定财产享有优先受偿权,而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原则上应当优先从无担保的财产中支付。在司法实践中,有时会出现破产费用、共益债务与物权担保债权之间在清偿方面的矛盾,如债务人全部财产都被设置物权担保时,担保物的变价款能否用于对破产费用包括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