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破产法 > 破产法法律法规 > 破产法法规 > 国有破产企业职工安置法律、政策的矛盾与统一

国有破产企业职工安置法律、政策的矛盾与统一

时间:2024-06-26 浏览:2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94267

国有破产企业职工安置:法律与政策的矛盾与统一

1. 矛盾存在的原因

国有破产企业职工安置的法律与政策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破产法在职工安置方面的规定较为原则,而政策更注重实际操作性和针对性,往往对法律规定有所突破。

2. 破产程序的条件限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债务人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后,可以申请宣告破产。破产申请时,债务人需要说明企业亏损情况,并提交相关会计报表、债务清册和债权清册。然而,一些地方性政策对国有企业进入破产程序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条件。例如,湖南省政府发布的《省属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审批程序》要求企业国有产权持有单位向省国企改革办提出破产申请,并经过初审、修改破产预案、召开职工代表大会等程序后方可实施。陕西省规定,如果职工安置不到位、社会保障办法不明确、政策执行不规范,国有企业一律不得进入破产程序。

3. 资产处置分配的优先顺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已作为担保物的财产不属于破产财产。破产宣告前成立的有财产担保的债权,债权人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破产财产的清偿顺序为:首先是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其次是破产企业所欠税款,最后是破产债权。如果破产财产不足以清偿同一顺序的清偿要求,则按比例分配。自2007年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将职工债权的范围扩大,包括工资、医疗费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费用以及应支付的补偿金。然而,一些政策性文件已经突破了抵押优先的民法原则。例如,国家经贸委、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中若干问题的通知》规定,在政策性破产中,首先要妥善安置破产企业职工,将土地使用权作为抵押物的转让所得优先用于职工安置,抵押权人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

4. 职工安置费的支付

各地方政府针对国有破产企业职工安置费的支付也制定了相关政策。例如,连云港市规定,对于1984年12月前参加工作的原固定工,解除劳动合同后实行自谋职业,一次性给予安置费补助。安置费按照破产前一年全市企业全部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发放,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放1个月的安置费,最多不超过36个月。对于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职工,根据距退休年龄的月数,按市区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费标准,预留生活费,一次性发放给职工本人。安置费主要来源于破产企业占用的行政划拨土地使用权出让收益。其他地方政府也都出台了类似的政策。通过对国有破产企业职工安置法律与政策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存在明显的矛盾与统一。法律规定较为原则,而政策注重实际操作性。这种矛盾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来解决,以确保国有破产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关于破产企业职工分流安置工作的通知

    破产企业职工的安置与离、退休人员的交接管理问题。在破产过程中,企业需要向法院报告职工人数和分流安置方案,积极利用再就业服务中心为职工提供培训和就业信息。对于自谋职业和调出的职工有不同的奖励和安置费标准。同时,也详细说明了离、退休人员的交接管理方案以及

  • 破产欺诈行为的严重性及其对破产法的影响

    破产欺诈行为的严重性及其对破产法的影响。破产欺诈行为侵害债权人利益,损害职工利益,破坏经济秩序。为打击这些行为,《新破产法草案》引入了撤销权与无效行为制度。撤销权是破产法上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可防止债权人的利益受到侵害。然而,现行破产立法规定存在很多问

  • 项目融资后公司破产的法律程序

    公司因项目融资后破产的法律程序。当公司严重亏损、无法清偿债务时,会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法院会宣告企业破产并成立清算组,由专业人员组成。随后进行财务审计、破产财产清理和制定分配方案。最后,制作破产清算报告并终结破产程序。

  • 主体资格

    主体资格的要求以及债务人申请破产所需材料。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不具备被申请破产的主体资格。申请材料包括破产还债申请书、企业主体资格证明、企业法定代表人与主要负责人名单、企业职工情况和安置预案、审计报告等。审计报告需反映注册资金、亏损、债

  • 我国破产法律制度发展情况
  • 债务人的破产重整申请所需材料
  •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总结的通知
破产法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