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破产法的规定,管理人的监督主体有法院、债权人会议和债权人委员会。法院被确定为最核心的监督主体,这与其他国家的破产管理人监督原则基本相同。在破产案件的审理中,法院对管理人的监督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指定管理人的规定》第三十三条的规定,法院可以根据债权人会议的申请或自行决定,在法定情况下更换管理人。在实践中,应该明确各监督主体对管理人监督职责的划分。具体来说,对于《规定》中涉及管理人自身情况变化的客观事实,如管理人执业许可证或营业执照被吊销或注销、出现解散、破产事由或丧失承担职业责任风险能力以及个人管理人失踪、死亡或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等情况,法院可以自行更换管理人。而对于管理人在履行职务时,因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债权人利益受到损害或管理人费用、报酬过高等侵害债权人实体权益的情况,法院不应自行更换管理人或决定由其赔偿,而应根据债权人的申请来决定是否更换或赔偿。因为对于这类对债权人利益造成损害的责任承担属于私权范畴,决定权应由权利人即债权人来决定。
根据新破产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管理人应当勤勉尽责、忠实执行职务。该条规定了管理人的勤勉义务和忠实义务,要求管理人在其职责范围内像处理自己的事务一样来处理债务人事务,应具备善良管理人的谨慎品质,并且要竭尽忠诚地执行管理工作并诚实、正当地履行其职责,不得使个人的私利与债务人、债权人的利益相矛盾。同时,新破产法还规定了管理人违反上述义务的法律责任,其第一百零三条规定,管理人未依照规定勤勉尽责、忠实执行职务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处以罚款;给债权人、债务人或第三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但法律没有规定如果管理人违反勤勉、忠实义务的,应该更换管理人。根据新破产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违反勤勉、忠实义务的,即使没有给债权人、债务人或第三人造成损害,仍可以成为更换管理人的一个理由,应由债权人会议提出并举证,法院审查决定是否予以更换。
对管理人处理破产事务重大事项的监督与制约,是管理人监督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因为重大事项的处理通常会对以破产企业财产为载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产生重大变化,所以法院加强对管理人重大事项报告义务的监督十分重要。在审判实践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何为“重大事项”?新破产法第六十九条列举了九种行为,第十项规定为“对债权人利益有重大影响的其他财产处分行为”,对“重大事项”的认定均为涉及财产利益的行为。除此之外,有可能影响债权人重大利益的事务性行为也应向债权人报告,如对审计机构、评估机构的选任等行为。这些行为通常对债权人利益的保障起到关键作用,也应属于“重大事项”。对于此类行为,法院应严格按照新破产法的规定监督管理人履行报告义务。第二,向谁报告?新破产法规定,对于“重大事项”,管理人应向债权人委员会报告;如果没有设立债权人委员会,管理人应向法院报告。对于后一种情况,法院应及时召集债权人会议对“重大事项”作出决议。在这种情况下,“重大事项”的决策权仍由债权人行使,当然,其必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破产欺诈行为的严重性及其对破产法的影响。破产欺诈行为侵害债权人利益,损害职工利益,破坏经济秩序。为打击这些行为,《新破产法草案》引入了撤销权与无效行为制度。撤销权是破产法上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可防止债权人的利益受到侵害。然而,现行破产立法规定存在很多问
公司因项目融资后破产的法律程序。当公司严重亏损、无法清偿债务时,会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法院会宣告企业破产并成立清算组,由专业人员组成。随后进行财务审计、破产财产清理和制定分配方案。最后,制作破产清算报告并终结破产程序。
福泉市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和改制重组职工分流安置有关问题的处置意见
福泉市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和改制重组后职工分流安置的问题。企业在实施关闭破产或改制重组时,需依法清理在册职工,并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分流安置。职工在新企业安置或再就业时需继续缴纳社会保险费。新企业应积极兴办其他创业、就业组织,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并为符合条件
中国破产法律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新破产法在立法理念和制度设计上有所突破,法院审判工作紧密相关。破产案件类型多样化,包括企业法人破产案件和其他组织破产清算。法院配备了专业破产合议庭和破产审判业务庭以保障破产案件审判质量。虽然我国破产案件数量相对较低,但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