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张“脸谱”识别虚假医疗广告:
第一张脸——拍胸脯打保票,宣扬疗效。如报纸上“一次治愈白癜风”、“让骨坏死患者站起来”,往往用“根治”、“无效退款”、“100%有效”等极富诱惑力的广告用语。《医疗广告管理办法》规定,医疗广告中禁止出现宣传治愈率、有效率等诊疗效果,以及保证治愈或者隐含有保证治愈的内容。
第二张脸——医托推荐。如名人明星助阵、专家认可、权威机构推荐,或让“治愈”患者“现身说法”。《医疗广告管理办法》规定,禁止利用患者或其他医学权威机构、人员和医生的名义、形象或使用推荐语进行宣传。
第三张脸——用高科技做文章,大包大揽疑难病症。一些医疗机构摸准患者再难治的病也不愿放弃治疗的心理,拿高科技迷人耳目,越是癌症、乙肝、哮喘、牛皮癣、不孕不育等顽症,越敢夸口治疗。因为他们深谙“难治的病本就难治,因此治不好患者心理上也能承受”这门道。国家有关法规规定,治疗性病、牛皮癣、艾滋病、癌症、癫痫、乙肝、白癜风、红斑狼疮8类疾病的医疗广告暂不准发布。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目前医疗技术对这些疾病尚未完全攻克,如果医疗广告中涉及该内容,容易形成误导。
第四张脸——靠所谓的祖传疗法或专家名医忽悠患者。一些医院对自己聘请的专家私自加“头衔”。有些“特色门诊”用祖传秘方蒙人,名为看病实为卖药。《医疗广告管理办法》规定,禁止广告中冠以祖传秘方或者名医传授等内容。
第五张脸——以新闻报道形式发布软广告。某些医疗机构在大众媒体上以人物传记、访谈、科普讲座等形式宣传自己的机构、医师,推销医疗服务和药品,与普通广告相比,该类广告更具隐蔽性。
现在网络发达,一些不法分子早就告别了“小广告”式的骗人战术,而是看准了网络这个普及而又方便且迅速的手段,在网络上大肆宣传自己的“灵丹妙药”,更有甚者把知名医院的知名专家大夫作为自己的“招牌”胡乱欺骗患者。所以,患者在生病后千万要头脑冷静,清醒地识别违法医疗广告,谨防受骗上当。
未成年人节目插播广告应遵循的规定。规定包括不得播出医疗、药品等广告,每小时播放广告时间限制,不得利用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作为广告代言人等。同时,广告审查也是确保广告真实合法的重要流程,涉及对广告的审查、验证和建档。
医疗广告管理的详细流程与规定。其中,省卫生监督所负责医疗广告内容的审核,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所应加强对医疗广告的监管。医疗广告内容需符合国家和省级相关规定,包括广告内容初审要求、审核流程、备案及证明发放、所需证明材料以及违法处理等内容。
技术广告的审批管理办法,旨在加强技术广告的审批管理,维护技术市场秩序。规定了技术广告的定义、适用范围、内容要求、管理机关、申请要求和审批程序等。申请发布技术广告的单位必须提交相关证件和审批材料,经过市、县科技委员会审批后方可发布。内容必须真实、健康、
无证行医可构成非法行医罪。10、医疗广告上打出的很多专家,基本都属于非法行医,因为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禁止拿专家做宣传,其宣传费用其实都是病人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