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奶粉、玩具、学习用品等广告经常请小朋友来拍摄,然而小朋友对于他们代言的商品是否安全并不了解。如果在使用这些商品时发生任何意外,那么应该由谁来承担责任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商总局对童星代言广告做出了以下规定:
在《爸爸去哪儿了》等综艺节目火爆之后,一些童星代言广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二审稿增加了一条规定:“不得利用十周岁以下未成年人作为广告代言人”。这里的代言人指的是以自己的名义或形象对商品、服务进行推荐和证明的人。违反这一规定可能面临撤销广告批准、没收广告费用以及20万元至100万元的罚款。
一些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认为,新增的这一条款有利于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相关专家分析认为,如果代言人不透露姓名,也不以自己的名义做广告宣传,那么属于广告表演,而不属于广告证明;广告表演者无需对角色行为负责,而广告证明者则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由于童星们有一定的知名度,他们为广告做宣传的行为被视为代言。
此外,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修订草案还对涉及未成年人的广告活动进行了相应的规范。例如,在针对未成年人的大众传播媒介上不得发布药品、医疗器械、网络游戏、酒类广告等。针对十四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的商品或服务的广告,不得含有劝诱其要求家长购买广告商品或服务以及可能引发其模仿不安全行为的内容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关于使用极限词的规定。广告中禁止使用的极限词如“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若使用这些词汇侵犯了消费者利益,广告主需对消费者进行赔偿。法律规定了广告不得使用的各种情形,包括涉及国旗、国歌、军徽等内容的广告,以及虚假广告
培训行业的代言问题,强调了代言人需要遵守广告法的相关规定,广告内容不能对升学、考试等作出保证性承诺,不能暗示与考试机构有合作关系,也不能利用科研单位等机构的名义作推荐证明。同时,文章还介绍了虚假广告的一些特征,如宣传治愈率、发布国家暂不准发布的疾病、
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种互联网广告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然而,许多广告都是虚假的,给消费者的权益造成了极大的损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发布虚假广告、欺骗、误导消费者,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广告主应承担民
应当履行消费者权益保护、网络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义务,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应当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向消费者发送广告的,应当遵守《广告法》的有 关规定。在法律责任专章中也就违反用户和消费者权益保护规定的行为设定了相应的行政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