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环保强制措施怎么处理
时间:2024-09-16 浏览:4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环境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保护环境除了保障人类的健康,还是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我国是非常重要环境保护的,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是坚决查处的,那么对抗环保强制措施怎么处理?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对抗环保强制措施的处理方式
强制执行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对于违法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环境保护部门可以采取罚款和责令改正等处罚措施。如果当事人拒不执行处罚措施,行政机关有权进行强制执行。同时,如果拒不执行的行为构成犯罪,也将追究刑事责任。
按日连续处罚
根据该法第五十九条的规定,对于拒不改正违法排放行为的当事人,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进行按日连续处罚。具体的处罚数额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运行成本、违法行为造成的直接损失或违法所得等因素来确定。
地方性法规的补充
根据需要,地方性法规可以增加第一款规定的按日连续处罚的违法行为的种类。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护的实际需求,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
移送公安机关
根据该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对于尚不构成犯罪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违法行为,除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还可以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于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以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的拘留。情节较轻的,可以处以五日以上十日以下的拘留。以下是原文:对抗环保强制措施如何处理因破坏环境受行环境保护部门处罚的,当事人对处罚措施不执行的,行政机关可以强制执行,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十九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前款规定的罚款处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按照防治污染设施的运行成本、违法行为造成的直接损失或者违法所得等因素确定的规定执行。地方性法规可以根据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增加第一款规定的按日连续处罚的违法行为的种类。第六十三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一)建设项目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被责令停止建设,拒不执行的;(二)违反法律规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被责令停止排污,拒不执行的;(三)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的;(四)生产、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农药,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根据新《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的行政诉讼范围
新《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的行政诉讼范围,包括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行政许可等十二种情况不服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具体内容。该法规定了详细的诉讼范围,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
行政裁定适用的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行政裁定的适用范围。根据法律规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关于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以及行政法规、规章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的诉讼。同时,人民法院会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如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侵
-
戴罪立功的含义
刑法中的戴罪立功含义及其相关规定。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如能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提供重要线索等立功表现,可以获得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机会;同时,犯罪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的自首行为也能获得相应的从轻处罚。对于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等,如实供述司法机关
-
投案自首的法律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投案自首的法律意义和法律效果。投案自首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犯罪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可获从轻或减轻处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等,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其他罪行也可被视为自首。投案自首体现了悔罪态度和接受法律制裁
-
滞纳金的法律性质
-
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
-
政府支持垃圾分类的法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