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其它经济类法律 > 环保法 > 环境保护改善 > 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是什么意思

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5-01-29 浏览:3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95928
在现实生活中,军环境污染已经是很严重的事情,有些地方更是长年雾霾,给民众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国家对治理环境污染投入也很大。那么在公益诉讼中,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是什么意思?手心律师网为大家就这样的问题进行解答。

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的意义

一、环境公益诉讼的立法依据

2013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了环境公益诉讼的立法依据,明确了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进一步明确了具有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主体——社会组织,规定了社会组织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提起诉讼。

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进一步对社会组织的资格条件进行了详细解释,使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得以正式步入法制殿堂。

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限制

尽管我国的法律明确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范围,并规定了资格条件,但与国外成功法制经验相比,我国的环境主体范围仍然偏窄。

首先,个人目前还没有取得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尽管根据我国宪法,人民有权管理社会事务,但个人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仍然缺失。

其次,社会组织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例如在设区的市级以上民政部门登记、连续五年以上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且无违法记录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符合这些条件的社会组织数量有限。

另外,新的司法解释明确了社会组织的原告资格条件,但变相否定了国家机关的原告资格。这导致检察机关、环保局等国家机关更多地成为环保民事公益诉讼的支持部门,而不再单独提起诉讼。

三、现实环境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限制

在我国,司法受到过多干预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被告往往是力量雄厚的大企业,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并与地方政府存在紧密联系。当企业因环境污染等原因被提起诉讼时,常常会找政府向法院求情,甚至以诉讼会影响当地的经济、就业等指标来威胁法院。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司法的威严和公信力,降低了社会组织、个人等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积极性。

四、诉讼运行的限制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程序性和高成本成为限制原告资格的另一原因。诉讼需要专业人士来完成,从起诉书的书写到证据的收集和出庭举证质证,每一步都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此外,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还需要聘请专业律师和机构进行污染鉴定,这些都需要耗费更多的经济成本和人力成本。

尽管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在立法和司法上得到了一定的确立,但仍然存在一些限制。为了进一步促进环境保护,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扩大原告范围,减少司法干预,并降低诉讼运行的成本,以保护环境、维护公共利益。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生态环境诉讼中又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处理方式

    生态环境诉讼中针对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处理方式。当两者涉及同一损害行为时,法院将受理并由同一审判组织审理。在处理过程中,如果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先于民事公益诉讼完成,未涵盖的诉讼请求会在之后作出裁判。企业偷排污水的行为将承担民事、

  • 各级政府应支持消费者协会履行职责

    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下消费者协会的角色变化及支持措施。消费者协会被赋予更多职责以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包括举证责任倒置等改变有助于消费者维权。政府应支持消费者协会履行职责并提供必要经费。同时,公益诉讼主体扩大也受到关注,以更好地维护消费者利益。最后提醒消

  • 公益诉讼的分类

    公益诉讼的分类。根据诉讼性质,公益诉讼分为民事和行政两类;根据提起主体,分为公诉和私诉;根据当事人确定方式,有法定、协议和任意公益诉讼;根据保护利益的不同,包括环境、劳动、消费者权益等;根据提起目的,分为实体权益保护和法律道德秩序保护两类。

  • 消费公益诉讼的界定

    消费公益诉讼的界定和法律处理。消费公益诉讼源于罗马法中的公法与私法的划分,包括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提起的狭义公益诉讼和公民等提起的私益诉讼。处理时需区分两种诉讼方式,遵循双轮驱动原则,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和处分权。《解释》规定了公益诉讼和私益诉讼的交叉处

  • 法院是否需要公告受理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件
  • 政府支持垃圾分类的法律措施
  • 个人是否可以作为民事公益诉讼原告?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