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了环境公益诉讼的立法依据,明确了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进一步明确了具有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主体——社会组织,规定了社会组织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提起诉讼。
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进一步对社会组织的资格条件进行了详细解释,使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得以正式步入法制殿堂。
尽管我国的法律明确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范围,并规定了资格条件,但与国外成功法制经验相比,我国的环境主体范围仍然偏窄。
首先,个人目前还没有取得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尽管根据我国宪法,人民有权管理社会事务,但个人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仍然缺失。
其次,社会组织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例如在设区的市级以上民政部门登记、连续五年以上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且无违法记录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符合这些条件的社会组织数量有限。
另外,新的司法解释明确了社会组织的原告资格条件,但变相否定了国家机关的原告资格。这导致检察机关、环保局等国家机关更多地成为环保民事公益诉讼的支持部门,而不再单独提起诉讼。
在我国,司法受到过多干预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被告往往是力量雄厚的大企业,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并与地方政府存在紧密联系。当企业因环境污染等原因被提起诉讼时,常常会找政府向法院求情,甚至以诉讼会影响当地的经济、就业等指标来威胁法院。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司法的威严和公信力,降低了社会组织、个人等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积极性。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程序性和高成本成为限制原告资格的另一原因。诉讼需要专业人士来完成,从起诉书的书写到证据的收集和出庭举证质证,每一步都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此外,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还需要聘请专业律师和机构进行污染鉴定,这些都需要耗费更多的经济成本和人力成本。
尽管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在立法和司法上得到了一定的确立,但仍然存在一些限制。为了进一步促进环境保护,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扩大原告范围,减少司法干预,并降低诉讼运行的成本,以保护环境、维护公共利益。
女子侮辱凉山救火烈士和辱骂英烈的相关问题。民事公益诉讼已提起,要求对其进行法律制裁,并在国家级媒体上公开道歉。依据《英雄烈士保护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在公共场所或互联网上侮辱英烈,否则将受到民事、行政甚至刑事处罚。该法律的立法目的是保护英雄烈士,
处置建筑垃圾的单位在运输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建筑垃圾的法律处罚规定。单位需遵守相关规定,否则将受到罚款等处罚。同时,文章介绍了生活垃圾的四大处理方法,包括填埋、焚烧、堆肥等,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城镇化水平的增快,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那么环境污染中水污染是相对来说最为严重的。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及其相关法规。标准包括三类区域的不同噪声限值,并强调定期评估与适时修订的重要性。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噪声工作岗位的判定,依据GBZ 2.1相关法规,对噪声职业暴露实行严格的限值制度,并指出噪声含量未超标准不代表无污染。目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