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是指由国家制定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改善环境的各种法律规范所组成的相互联系、互相补充、内部协调一致的统一整体。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1. 宪法关于保护环境资源的规定:宪法第26条规定了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与其他公害的责任。第9条规定了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强调国家对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拥有全民所有权,除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外。宪法还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并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侵占或破坏自然资源。
2. 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1989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环境保护的目的和任务,包括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与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3. 环境资源单行法规:我国已经颁布了多个单行法律法规,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土保持法》、《自然保护区条例》、《城市规划法》等,用于具体管理和保护环境资源。
4. 其他部门法中关于保护环境资源的法律规范: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83条关于不动产相邻关系的规定,第123条关于高度危险作业侵权的规定,第124条关于环境污染侵权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章第六节关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规定。此外,我国还缔结或参加了一些国际条约和公约,这些条约和公约也是我国环境法体系的一部分。
环境管理是在环境保护实践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的严重化,对环境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我国建立和强化了环境管理专门机构,1998年国家环保局升格为部级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最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环境管理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环境管理主要指采取各种措施控制污染的行为,如制定法律、法规和标准,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控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广义的环境管理则是通过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对环境质量的损害,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我国环境管理的范围包括资源部门管理、区域环境管理和成立部一级专门职能机构。资源部门管理涉及国土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的规划和管理。区域环境管理包括国土的环境管理、经济协作区和省、自治区的环境管理,以及城市和水域环境管理。成立部一级专门职能机构是将国家分散的环保职权集中起来,例如中央环境管理部门和地方环境保护专门机构。
然而,目前我国环境管理部门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部门之间缺乏合作,导致环境问题管理分散,责任不明确。例如,对电子垃圾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但各部门之间的分工不明确,导致管理不到位。其次,经济手段在调节环境问题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实施中存在问题。最后,主管部门在环境违法问题上的监管不力,需要引入第三方的监督机制,如结合国家审计署的职能,实施环境审计。
海洋生态系统如珊瑚礁、红树林等,海洋水产资源以及海洋保护区的破坏问题。对于破坏行为,海洋环境监督管理部门将责令改正、采取补救措施,并罚款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此外,非法转移危险废物和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保不达标也将受到处罚。
本世纪环境保护法律的发展。各国认识到环境污染威胁,开始制定法律保护和治理环境。我国环境保护法律逐渐完善,包括宪法规定、专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自然资源利用法律法规以及其他法律中的环保规定。这些努力旨在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应对人口失控增长带来的挑战。
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性质及保护内容。首先指出绿色贸易壁垒的合法性,它是通过一系列国际和国内公开立法来规定和实施的。其次,阐述了其保护内容的广泛性,涉及资源环境保护、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商品生产和销售规定。再次,指出绿色贸易壁垒具有隐蔽性,不容易引起贸易摩擦
如何处理含病原体的污水以达到海域排放标准。需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控制有机物和营养物质的排放,特别是向自净能力较差的海域更应谨慎。同时,需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热废水的排放,并处理固体废物。只有确保污水排放符合标准,才能保护海洋环境,避免对水产资源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