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废水的有效治理应首先从改革生产工艺入手,通过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无毒用料或产品来替代有毒用料或产品,尽可能杜绝有毒有害废水的产生。
在使用有毒原料以及产生有毒的中间产物和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应采用合理的工艺流程和设备,并实行严格的操作和监督,以消除漏逸,尽量减少流失量。
对于含有剧毒物质的废水,如含有重金属、放射性物质、高浓度酚和氰等废水,应与其他废水分流处理,以便于对其进行单独处理和回收有用物质。
对于流量大而污染轻的废水,如冷却废水,不宜排入下水道,以免增加城市下水道和污水处理厂的负荷。这类废水应在厂内经适当处理后循环使用。
对于成分和性质类似于城市污水的有机废水,如造纸废水、制糖废水、食品加工废水等,可以排入城市污水系统。应建造大型污水处理厂,包括因地制宜修建的生物氧化塘、污水库、土地处理系统等简易可行的处理设施,以降低基本建设和运行费用,并保持良好的运行状况和处理效果。
一些可以生物降解的有毒废水,如含酚、氰废水,经厂内处理后,可按容许排放标准排入城市下水道,由污水处理厂进一步进行生物氧化降解处理。
对于含有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毒污染物废水,不应排入城市下水道和输往污水处理厂,而应进行单独处理。
在水和其他资源日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治理日益迫切的情况下,工业废水处理的发展趋势是将水和污染物视为有用资源,实施回收利用和闭路循环。这一趋势可分为水和污染物的综合循环回用和各自单独循环回用。
各级人民政府对排污企业的检查制度。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有现场检查权,可查封、扣押违规排污企业设施和设备。政府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每年向人大报告环境状况并接受监督。
海洋环境公益诉讼的困境和应对之策。随着海洋污染事故的频发,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面临挑战。当前,由于缺乏直接的诉讼主体和对公益损害认识不足等问题,海洋环境公益诉讼鲜有人问津。通过提出塔斯曼海轮海洋溢油生态索赔案等案例,文章指出了当前海洋环境公益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10起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其中3起为环保公益组织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10起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并重点介绍了环保公益组织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作用及其挑战。全国各级法院受理的环境资源民事案件数量上升,但环境公益组织参与诉讼的数量和能力均存在不足。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就拒绝受理的腾格里沙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民事公益诉讼在环境资源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环境公益组织在提起诉讼时面临困难,诉讼能力存在不足。最高人民法院正在审查中国绿发会提起的公益诉讼再审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