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是指同学间欺凌、言语羞辱、敲诈勒索甚至殴打等行为。校园暴力往往发生在高中、中学和小学,早在几十年前就已存在。近年来,由于网络和媒体的发达,人们喜欢上传社会事件,导致线索增多。校园暴力可以分为单人实施、少数人实施和多人实施,多发生在僻静地区。在媒体不发达的时候,校园暴力很难被发现。
近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许多学校过于重视知识教育,忽视法制与规则教育,忽视生命、尊重和心理教育。由于许多国家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受害者长期遭受欺凌。在欺凌过程中,欺凌者会对受害者造成心理问题,影响其健康和人格发展。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近期校园暴力频发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校园应该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园暴力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还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教育部要与相关方面合作,采取多种措施,特别是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和生命的行为。
对于实施欺凌和暴力的中小学生,《意见》强调必须依法采取适当的矫治措施进行教育和惩戒。这既包括真情关爱和真诚帮助,力求让学生内心感化、行为转化,也充分发挥教育惩戒措施的威慑作用。
对于反复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应登记在案并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
对于构成违法犯罪的学生,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置。根据不同情况,可以责令家长或监护人严加管教,必要时政府可以收容教养,或者给予相应的行政、刑事处罚。特别是对于犯罪性质和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对于校外成年人教唆、胁迫、诱骗、利用在校中小学生进行违法犯罪行为的,必须依法从重惩处,有效遏制学生欺凌和暴力等事件的发生。
校园暴力应受到禁止,构成犯罪的应按照刑法规定进行处理,未构成犯罪的也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对于未成年人的校园暴力,家长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学校有过错的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校园暴力属于特殊事件,我国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法律对此进行规定,因此一般参照其他法律进行处理。对于未成年人的校园暴力问题,一般采取感化优先的策略。对于年满14周岁的校园暴力施行者,则根据情况可能适用刑事行政等处罚。
校园暴力的判刑规定及具体年龄要求。文章指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下特定罪行应负刑事责任。同时,校园暴力分为行为暴力、语言暴力和心理暴力,应采取措施预防并应对。为应对校园暴力,需具备依法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等,并搜集证据及时报告。每个人都应承担
校园暴力证据收集的法律指导。在了解受害事实并与受害者充分交谈后,首要任务是收集可靠证据。证据收集步骤包括记录受害经过、保存诊断书、截图保存证据等。在收集到确凿证据后,与学校和施害学生父母沟通,使对方承认错误。同时,校园暴力后的维权措施要注意保证人身安
未成年人校园伤害事件中,不同责任主体的职责界定。明确了学校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不因接受学生入学而承担监护职责,但在教育、管理和保护方面有过错时需承担责任。同时,监护人可以将监护职责委托给学校,但必须达成明确约定。校园伤害事件中,第三人包括校外第三人
之后,小棋被迫下跪道歉。经法医鉴定,小棋面部、左肩部及四肢多处皮肤软组织损伤,构成轻微伤。近日,某法院宣判了这起未成年人霸凌案件,被告人是7名女孩,其中5个是高中生、未成年,另两人作案时刚满18岁。7人分别因强制侮辱妇女罪、非法拘禁罪,最重的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半,最轻的也判了9个月。所以说,未成年人校园暴力也会被判刑即受到相应的刑事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