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行为
行为是指侵犯他人权利或合法利益的加害行为本身。如果没有行为人的行为,就不会产生侵权责任。根据《民法通则》第5条的规定,每个人都有不侵犯他人权利的义务。侵犯权利的行为违反了法律义务,因此具有违法性。违法行为是指公民或法人违反法律义务或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而实施的行为或不作为。加害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作为侵权行为的作为是指不应该做却做了;作为侵权行为的不作为是指应该做却没有做。2. 损害事实
损害事实指他人财产或人身权益所遭受的不利影响,包括财产损害和非财产损害。非财产损害又包括人身损害和精神损害。《侵权责任法》在广义上采用最广泛的损害概念,不仅包括已经存在的不利后果,也包括构成现实威胁的不利后果。一般而言,作为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损害事实必须具备以下特征:损害事实是侵害合法权益的结果;损害事实具有可补救性;损害事实具有可确定性等。3. 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指各种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侵权法上的因果关系包括责任成立的因果关系和责任范围的因果关系。责任成立的因果关系是指行为与权益受侵害之间的因果关系,考量的问题是责任的成立。责任范围的因果关系是指权益受侵害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涉及的是责任成立后责任形式以及大小的问题。4. 过错
过错是指行为人应受责难的主观状态。过错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侵害他人权益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状态。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侵害他人权益的结果,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可以避免这种结果的主观状态。我国民事诉讼中一、二审案件的合议庭审理要求。对于一审案件,如案件事实清楚、简单、标的额不大,可采用简易程序审理。二审案件必须组成合议庭审理,但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不开庭审理,如上诉请求不成立、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但适用法律错误等。
原告因交通事故导致的身体受伤和财产损失,向被告提出具体的赔偿要求。原告在上班途中被被告驾驶的车辆撞击,导致头部和身体多处受伤,自行车严重损坏。经过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认定,被告对事故负全部责任。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赔偿医疗费、交通费、车辆损失费和精
一份刑事上诉状的范本,其中包括上诉人的基本情况、案件信息、上诉请求、上诉理由等。上诉理由详细阐述了在原审中认定事实、适用法律和诉讼程序方面的错误。最终,上诉人要求第二审人民法院部分或全部撤销原裁判、变更原审裁判或重新审判。
交通事故案件的一般处理程序。当事人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产生争议时,可以选择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请求调解或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交通事故的赔偿方式包括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赔偿和按过错比例承担赔偿责任。受害者可以获得包括医疗费用、残疾赔偿金、丧葬费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