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行为
行为是指侵犯他人权利或合法利益的加害行为本身。如果没有行为人的行为,就不会产生侵权责任。根据《民法通则》第5条的规定,每个人都有不侵犯他人权利的义务。侵犯权利的行为违反了法律义务,因此具有违法性。违法行为是指公民或法人违反法律义务或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而实施的行为或不作为。加害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作为侵权行为的作为是指不应该做却做了;作为侵权行为的不作为是指应该做却没有做。2. 损害事实
损害事实指他人财产或人身权益所遭受的不利影响,包括财产损害和非财产损害。非财产损害又包括人身损害和精神损害。《侵权责任法》在广义上采用最广泛的损害概念,不仅包括已经存在的不利后果,也包括构成现实威胁的不利后果。一般而言,作为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损害事实必须具备以下特征:损害事实是侵害合法权益的结果;损害事实具有可补救性;损害事实具有可确定性等。3. 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指各种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侵权法上的因果关系包括责任成立的因果关系和责任范围的因果关系。责任成立的因果关系是指行为与权益受侵害之间的因果关系,考量的问题是责任的成立。责任范围的因果关系是指权益受侵害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涉及的是责任成立后责任形式以及大小的问题。4. 过错
过错是指行为人应受责难的主观状态。过错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侵害他人权益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状态。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侵害他人权益的结果,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可以避免这种结果的主观状态。环境侵权案件中的关联性证明问题。被侵权人需提供证据证明环境污染与造成的人身损害存在关联性。侵权责任是违反法律规定的义务的法律后果,形式多样。最新法规明确了环境侵权案件中关联性证明的举证责任,要求行为人承担举证责任来证明不存在因果关系等情形才可免除责任
原告XXX因其子在XX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投保的团体意外伤害保险中发生意外死亡,向被告索要保险金但遭到拒绝,故而提起诉讼的案件。原告请求法院判令被告支付保险金并承担所有诉讼费用。此案涉及到公诉制度和起诉的法定条件及流程。
产品质量的责任承担问题,包括生产者和销售者的无过错责任、《产品质量法》与委托加工产品的区别,以及委托加工产品的法律责任。根据相关法律,生产者和销售者需承担无过错责任,受害人可选择起诉生产者和销售者。委托加工产品在法律上属于合同法领域,其质量责任主要涉
我国民法总则关于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形,包括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除斥期间与诉讼时效的区别,包括适用对象、援用主体、法律效力和期间性质等方面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