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7年至2009年期间,中国法院受理的权属和侵权纠纷案件数量逐年增加。这些案件涉及到“三聚氰胺索赔”、“上海倒楼事件”、“张海超开胸验肺”等侵权纠纷,成为公民维权的热点。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立新指出,在近年的热点侵权案件中,每个权利人都在积极维护自己的权利,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寻求保护。然而,维权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这与现有法律中关于侵权责任的规定分散,以及司法机关在法律适用上的不一致有关。
中国人民对于出台一部专门维护自身权利的法律充满期待和厚望。经过一个月的公开征求意见,侵权责任法草案(第三次审议稿)于12月5日结束征求意见。根据中国人大网的数据,截至12月4日下午5时,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已收到社会各界对该草案的2655件意见。
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历时7年4次审议,人们终于迎来了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的侵权责任法。该法涵盖了产品缺陷、交通事故、医疗损害、环境污染、网络侵权、动物致人损害等内容,并明确了产品召回制度,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并加强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侵权责任法首次明确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王胜明表示,此前的法律虽然规定了死亡赔偿金和残疾赔偿金,但并未具体规定如何计算以及包含的内容。侵权责任法明确规定了死亡赔偿金、残疾赔偿金以及精神损害赔偿金的金额和计算方法。
此外,该法还确立了同命同价赔偿原则,体现了权利平等。在中国的许多地方,计算死亡赔偿金往往因死者的城乡身份、收入水平、地区差异等因素而相差数倍,引发了“同命不同价”的争议。侵权责任法规定在处理重大交通事故和矿山事故时,可以不考虑个人差异,采用“一揽子”赔偿方案,以同一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
侵权责任法对个人隐私权进行了保护,成为中国立法上的一大进步。西昌学院法学副教授王明雯认为,对网络侵权进行规制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立法的进步。网络领域对于民事合法权益的保护已成为重要议事日程,成为中国私权保护制度领域的热点。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形成基础。古代法律中的刑罚制裁体现了对民事主体人格权的保护,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至罗马法典编纂时期,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开始萌芽,对生命健康权的法律保护从injuria中分离出来,并允许被害人提起“损害之诉”,自定赔偿数
阿里巴巴将销售假冒服装的淘宝卖家高某诉至杭州互联网法院的案件。高某在淘宝网上注册网店并销售假冒ROEM和MO&Co服装,被阿里巴巴以网络服务合同纠纷起诉索赔。法院已受理此案。文章还讨论了商誉损失计算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包括如何界定侵权期间、确定因果关
在刑事案件中,被害人的精神损害问题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现实情况。关于受害人是否有权利要求精神损害赔偿,法学界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受害人无此权利,主要依据是刑事诉讼法第77条的规定。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受害人有此权利,认为刑事诉讼法第77条的规定不能
《侵权责任法》第22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却未规定生命、身体、健康权受侵害,可否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