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婚姻法》中损害赔偿制度之若干见解
时间:2024-04-14 浏览:2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黑龙江孟繁旭律师事务所李秋菊
确立婚姻损害赔偿制度的基础
1. 民法上的侵权损害赔偿
一些学者认为,确立婚姻损害赔偿制度的基础可以追溯到民法上的侵权损害赔偿。他们认为,破坏婚姻关系的行为应被视为侵害名誉权,依照侵害名誉权的法律进行处理。另一些观点认为,应将破坏婚姻关系视为侵害配偶权的民事责任,并进行精神损害赔偿。本文认为,确立婚姻损害赔偿制度的基础在于婚姻的契约本质。长期以来,我国并未采用婚姻契约理论,传统观念认为“婚姻是男女双方精神上的结合”,“爱情是不应该用金钱来衡量的”。一些反对婚姻损害赔偿制度的人士认为,该制度违反了婚姻的伦理本质,使婚姻关系商业化,认为法律解决道德问题是不妥当的。这些不同观点源于对婚姻本质的不同看法。实际上,婚姻是男女双方为了共同生活而依法结成的一种民事契约,其本质是一种契约,强调自由。因此,婚姻意味着自由。婚姻自由制度的法律根据是契约自由,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我国采用结婚登记主义,即婚姻契约必须严格遵循婚姻法进行。婚姻契约的内容包括夫妻双方享有的婚姻权利和应履行的婚姻义务,涉及人身和财产两个方面。婚姻当事人可以选择离婚来解除这种权利义务,即解除婚姻契约。以上内容都反映了婚姻的契约本质。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从婚姻救助措施的角度反映了婚姻的契约本质。我国旧婚姻法并未设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而国外立法早在几百年前就确立了这一制度,例如1791年法国《宪法》、法国民法典和墨西哥民法典。
2. 婚姻的“契约”本质
在我国,婚姻的“契约”本质长期以来受到限制,似乎将婚姻视为一种可耻的交易。这种观念回避了婚姻关系的真实本质,也限制了婚姻自由原则的贯彻和实现。近年来,随着民众对“契约”理念的深入了解,对婚姻本质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这种认识已经反映在婚姻立法中。我国现行的婚姻法正是基于婚姻的契约本质而确立了损害赔偿制度。特别是《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过错方严重违反了婚姻契约的义务,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受害方是否有权获得损害赔偿?
根据我国《婚姻法》相关规定,受害方在离婚时是否有权获得损害赔偿以及能否净身出户的问题。文中指出,无过错方在特定情形下可要求损害赔偿,而隐藏、转移、毁损夫妻共同财产的一方在分割财产时可少分或不分。同时,也明确了夫妻一方财产的范围。在离婚诉讼中,建议受害
-
行政赔偿申请费用的支付问题
行政赔偿申请费用的支付问题。被害人向义务机关提出行政赔偿申请时无需支付费用,但如选择提起行政赔偿诉讼,则需支付诉讼费用。对于经济困难的当事人,可申请缓交、减交或免交。行政赔偿方式包括支付赔偿金、返还财产和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赔偿。赔偿标准根据《国家赔偿
-
离婚后能否就家暴提起损害赔偿
离婚后能否就家暴提起损害赔偿的问题。根据《婚姻法》相关规定,无过错方在离婚后因家暴有权提出损害赔偿请求,包括物质和精神损害赔偿。请求必须在离婚登记后一年内提出,并在司法实践中遵循一些原则,如必须同时提起离婚诉讼,或在离婚后一年内单独提起诉讼。
-
精神损失费赔偿标准
精神损失费的赔偿标准,包括死亡、残疾及侵害人身权益但未造成死亡或残疾的三种情况。赔偿金额分为不同等级,确定金额时需考虑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害行为的具体情节、后果、获利情况、经济能力及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目前实际操作中尚无明确标准,由法官依据
-
一方婚前出轨离婚时财产分割问题
-
非刑事司法精神损害赔偿的诞生
-
离婚损害赔偿的要求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