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权责任 > 网络侵权 > 网络人格权 > 有关网络名誉侵权的法律问题探析

有关网络名誉侵权的法律问题探析

时间:2024-12-20 浏览:3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98488

网络名誉侵权行为的法律构成

一、侵权行为

网络名誉侵权行为是指借助网络媒介实施的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侵权行为包括侮辱、诽谤和通过披露、宣扬他人隐私侵犯名誉权等。网络名誉侵权行为与传统的名誉侵权行为在类型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网络名誉侵权行为主要通过文字、图片、动画等形式在网络上实施。

二、损害结果

网络名誉侵权行为的构成需要存在损害结果。损害结果主要表现为受害人社会评价的降低或名誉的贬损。精神损害和财产损失并非构成网络名誉侵权的必备要件。只要发生了受害人社会评价降低或名誉贬损的事实,名誉侵权就成为客观存在的事实。

三、因果关系

网络名誉侵权行为的构成还需要存在因果关系。侵权行为必须是导致损害结果的直接原因。网络名誉侵权行为对受害人社会评价的降低或名誉的贬损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网络名誉侵权中的因果关系认定

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网络名誉侵权案件中,认定行为人的行为与受害人社会评价的降低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是不可或缺的。损害结果主要指受害人社会评价的降低或名誉减损。因此,我们需要重点探讨行为人的行为是否与“对受害人社会评价的降低”存在因果关系,而不是与受害人精神损害或财产损失之间的因果关系。

对于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问题,通常无需受害人进行举证。无论是网络用户、网络内容提供者还是网络中介服务者,只要他们实施了侮辱、诽谤或其他非法侵害名誉的行为,并且导致受害人名誉贬损或社会评价降低,一般应认定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除非加害人有相反证据证明因果关系不存在。正如有学者所说,这种因果关系是“不证自明的,无需进行特别的举证。”

网络中介服务商的责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网络名誉侵权中,司法实践往往认为网络中介服务商不依法记录和保存相关信息与受害人名誉贬损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然而,网络中介服务商作为对网络用户有一定控制性的主体,并不意味着不向受害当事人或司法机关提供相关信息就构成名誉侵权。判断网络中介服务商是否存在侵权应主要考虑其是否按法律规定保存信息或提供信息与受害人名誉贬损的发生或范围扩大之间的直接关联性。如果没有关联性,只能追究其管理法上的责任,而不能仅仅因为其没有保存或提供信息就认定名誉侵权。否则,会过分加重网络中介服务商的负担,对网络的经营与发展不利。

过错责任与网络名誉侵权

过错责任的基本精神

在民法体系中,责任的追究一般以过错的存在为前提,即“无过错即无责任”。然而,过错责任的极端化可能导致一些违反社会公正的现象,因此发展出了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然而,这并未改变过错责任的核心地位。过错责任的基本精神在于根据公共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对行为人的主观意愿进行判断,确定其致害行为是否应受谴责,并根据此判断确定责任的有无和轻重。过错责任原则作为一般归责原则,可以产生以下效果:一是倡导人们对体现其意愿的行为负责,只要是因为主观过错而导致的致害行为都应负责;二是对人承担责任的范围进行必要的限制,每个主体只对其存在过错的行为承担责任。如果当事人主观上不存在过错,即使侵害了他人的利益,也可以不负责或免除责任,使人们在一定范围内获得自由行动的权利。

过错责任在网络名誉侵权中的适用

网络名誉侵权的构成也应以行为人存在过错为前提。网络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也使每个社会成员获得了更充分的交流与沟通自由。然而,网络中的自由也有边界和限制,当超出合理范围可能损害他人名誉时,应加以制约。过错责任原则正好满足这一要求。坚持这一原则一方面意味着当存在主观过错导致对他人名誉的侵害时应对行为人进行法律制裁;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应给予利用网络表达意愿的人在一定范围内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其他人不能凭借侵权为借口限制对方的言论自由,只有当他们存在故意或过失时才能追究法律责任。尽管网络中的言论可能有些过激,但只要不存在主观上毁损他人名誉和人格的意图,也不应认定存在名誉侵权。否则,会极大限制网络言论的自由。

过错责任的举证责任

在统一适用过错责任的前提下,应由谁承担举证责任呢?考虑到侵权行为所侵害的客体的特殊性,加害人主观上的过错往往是显而易见的,无需证明,因此可以推定加害人具有主观过错,受害人无需对加害人的过错进行实质性的举证和证明。然而,赋予加害人举证自己不存在过错而免除侵害名誉权的责任的权利。

网络名誉侵权的责任追究

网络名誉侵权的法律责任

网络名誉侵权的法律责任是指侵权人应承担的不利后果。要求侵权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一方面可以恢复受害人被侵害的权利状态,抚慰其心灵,补偿其损失;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矫正侵权人的不当行为,使其受到一定的惩罚。由于网络名誉侵权侵害客体的特殊性,不是所有民事责任承担方式都适用于网络名誉侵权。因此,网络名誉侵权的责任承担方式主要包括恢复名誉、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和赔礼道歉、赔偿损失。这些责任承担方式适用于所有名誉侵权案件,但在网络名誉侵权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停止侵害和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停止侵害是及时制止网络名誉侵权行为、防止侵害影响进一步扩大的有效措施。当发生网络名誉侵权时,受害人可以要求侵权行为的网络用户停止侵害,也可以要求网络内容提供者和网络中介服务提供者通过删除侵权帖子等方式停止侵害。在无法确定直接侵权人的情况下,受害人还可以要求侵权信息的发布者或传播者停止侵害。如果上述主体拒不停止侵害,受害人可以要求法院采取强制手段制止侵权行为。停止侵害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责任承担方式同时适用。

消除影响和恢复名誉是适用于人身权侵权的一种责任承担方式。消除影响和恢复名誉应当坚持“相当”原则,即在与侵权行为造成的影响相当的范围内公开进行。在网络侵权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在侵权信息发布的位置或网站上公开发布消除影响和恢复名誉的声明来达到有效的责任承担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在采取这种方式时,应明确要求声明的时间、位置和方式,以确保其有效性。消除影响和恢复名誉可以与其他责任承担方式同时适用。

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

赔礼道歉是网络名誉侵权可适用的有效救济方式之一。该方式与消除影响和恢复名誉类似,都能减轻受害人的精神压力,抚慰其内心痛苦和创伤。赔礼道歉不一定采取公开方式,但如果不采取公开方式往往无法达到消除影响和恢复名誉的效果。在诉讼过程中,加害人主动赔礼道歉并得到受害人接受并被法院认可时,应将其明确写入判决或调解书。

关于网络名誉侵权的损害赔偿问题,应涉及精神损害赔偿和财产损失赔偿两个方面。精神损害赔偿的制度价值在于对受害人进行精神抚慰,通过给予必要的赔偿使其遭受的痛苦或创伤得到一定的恢复。在进行精神损害赔偿时,通常需要受害人举证行为人的行为与其所遭受的精神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损害的大小。在确定赔偿金额时,应考虑加害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受害人精神损害的程度、加害人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是否从侵权中获利等因素。人民法院应综合考虑和平衡这些因素,合理确定网络名誉侵权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金额。在网络名誉侵权案件中,还可能导致受害人的财产损失,包括医疗费、鉴定费、差旅费、公证费、打印费等支出以及因精神疾病治疗、侵权诉讼或寻求其他法律救济而导致的误工工资收入等。对受害人的损失进行合理赔偿才能体现法律的公正性。在处理网络名誉侵权中的损害赔偿问题时,应注意以上两种赔偿方式并非必须同时适用,根据具体情况可能不存在精神损害或财产损失。

综上所述,本文对网络名誉侵权中的具体法律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希望能够引发更深入的讨论。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络名誉侵权,我们只有在有效平衡网络社会中各种利益关系的基础上,合理运用侵权法理和现行制度,分析每个案件的具体情况,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处理。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网络名誉权的法律法规

    网络名誉权的法律法规。目前中国尚未有具体规定,因此法院会参考普通名誉权法律规定、司法解释等处理相关案件。文章主要介绍了涉及名誉权的相关法律和规定,包括侮辱和诽谤等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方式,以及侵权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受害者可以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

  • 网络著作权侵权权利纠纷管辖问题

    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的管辖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案例分析涉及四海电视公司诉重庆五湖媒体等侵犯其著作权案,法院认定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所在地为侵权行为地

  • 涉及域名纠纷的法律规定

    涉及域名纠纷的法律规定。相关纠纷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的注册和使用,当事人可通过诉讼解决。法院管辖涉及侵权行为的域名纠纷案件,涉外域名纠纷案件需依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确定管辖。相似域名可能导致公众误认,不正当的注册和使用可被认定为不正当竞争。建议遭遇纠纷的公

  • 隐私权的法律意义和内容

    隐私权的法律意义和内容,包括隐私隐瞒权、隐私利用权等。同时,文章也涉及名誉权、姓名权和肖像权的法律保护。此外,文章指出了人肉搜索维权的困难,如责任主体难以确定、侵权证据难以追溯等。因此,网络环境下个人隐私保护面临诸多挑战。

  • 如何规避网络转载的版权问题
  • 认定网络域名注册使用行为构成侵权的要件有哪些
  • 侵权行为的法律定义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