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用代购诈骗
诈骗者声称价格非常优惠,以此为诱饵为你代购。一旦你付了代购款之后,诈骗分子会以“商品被海关扣下,要加缴关税”等类似的理由要你加付“关税”,最终你付了钱,货也收不到。
提醒:到正规的网站上买东西,别只顾着捡便宜。
2.诈骗套取个人信息
网友获得礼品或优惠,实际去兑换礼品或领取免费消费卡时,才发现拿到手的奖励“缩水”了。还有的商家发布信息时并不透露商家具体位置,而是写着电话通知,要求参与者将自己的电话和姓名发到微信平台,一旦所征集的信息数量够多了,这种“皮包”网站就会自动消失,目的是套取更多的真实个人信息。
提醒:对这种信息先打个电话进行咨询查证,必要时可以把咨询答复录下来,防止商家到最后“赖账”,也可以直接实地去看一下,眼见为实。
3.二维码诈骗
诈骗者以商品为诱饵给你返利,再发送商品二维码,实则为木马病毒。一旦安装,木马就会盗取你的应用账号、密码等个人隐私信息。
提醒:手机不可随便安装不明程序,不要贪小便宜吃大亏。
4.盗号诈骗
与盗用QQ号诈骗类似,诈骗者冒充你的家人跟你联系,并以各种理由向你要钱。
提醒:只要打个电话听听声音,一般就可以发现真相了。
5.身份伪装诈骗
诈骗者一般装成“高富帅”或者“白富美”和你搭讪,骗取你感情的信任,进而以借钱、商业资金紧张、手术等为由骗取钱财。
提醒:交友需谨慎,少做“白日梦”,毕竟这个世界上的“白富美”“高富帅”还没有占到大多数。
6.微信假公众账号诈骗
诈骗者在微信平台上取类似于“交通违章查询”这样的公众账号名称,让你误以为这是官方的微信发布账号,然后再进行诈骗。
提醒:对于各类公众账号要擦亮双眼,多方求证真伪,尤其不要随意进行网上交易。
网络购物的便利性与缺陷,以及法律保障的重要性与具体措施。网络购物虽然给人们带来了购物的便利,但也存在缺陷,容易引起纠纷。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出了多项法律保障措施,如三倍赔偿、个人信息保护、七天无理由退货以及消费者维权诉讼的举证责任倒置等,以保护消费者
网络骚扰电话的问题。个人或单位使用“呼死你”软件进行骚扰是违法行为,严重影响他人正常生活。遭遇骚扰可选择报警或起诉,但维权困难,因证据难以获取和被告身份难以确定。骚扰电话不构成犯罪,但如果含有威胁恐吓或敲诈内容则可能构成犯罪行为。同时,《治安管理处罚
网络犯罪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网络犯罪主体多元化、年轻化,方式智能化、专业化,对象广泛,手段多样,且具有高互动性和隐蔽性。随着社会的网络化,网络犯罪案件数量不断上升,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文章将初步探讨网络犯罪防控对策。
网络犯罪的两种主要类型。一是计算机网络上实施的犯罪,包括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袭击网站、在线传播计算机病毒等行为。二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的犯罪,包括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等多种犯罪行为。文章全面介绍了网络犯罪的形式和种类,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