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犯罪行为的一种形式是网络入侵,这包括散布破坏性病毒、逻辑炸弹或者放置后门程序等行为。此类犯罪行为的目的是造成最大的破坏,其后果往往非常严重。轻微的后果可能导致系统局部功能失灵,而严重的后果则可能导致整个计算机系统瘫痪,从而给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网络的发展使得用户的信息库实际上成为一个容易被攻击的目标。入侵者可以在受害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侵入信息系统,进行窃取、篡改或删除计算机信息等活动,从而损害正常使用者的利益。
由于网络传播的快速性、广泛性和匿名性,网络传播信息的法规远不如传统媒体监管那样严格和健全。这为虚假信息和误导广告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也为利用网络传授犯罪手法、散发犯罪资料、鼓动犯罪等行为提供了便利。
某些人出于各种目的,向各个电子信箱、公告板发送大量具有人身攻击性的文章或散布各种谣言。更有恶劣者利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人像合成,将攻击目标的头像与某些黄色图片拼合形成所谓的“写真照片”进行散发。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发送大量电子邮件是轻而易举的,其影响和后果远远超过传统手段所能比拟。
因特网支持图片的传输,因此大量色情资料在网络上横行。随着网络速度的提高、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压缩技术的完善,色情资料以声音和影片等多媒体方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因特网上。
电视台小窗口播放其他电视台或网络节目是否算侵权的问题,指出一般不算侵权。同时,文章详细阐述了网络侵权的定义和特征,包括网络环境的定义、网络侵权的类型以及侵权行为的界定。文章还提到了中国应加快网络立法,制定适应当前司法形势的管辖制度,并介绍了相关司法解
徐某诉某互联网公司网络游戏侵权纠纷案。徐某的游戏账号被该公司封停,导致无法登录游戏,引发侵权纠纷。法院认为互联网公司应证明徐某是否传播非法网站的行为及封停行为的合法性,否则需承担法律责任。案件审理过程中,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互联网公司撤回上诉。该案反映
网络曝光是否构成侵权行为的问题。文章指出,依法曝光违法犯罪行为是合法行为,不属于侵权。同时,文章介绍了网络侵权的定义和主体,包括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和网络中介服务提供者等,并指出这些主体在侵权纠纷中的责任和地位。
网络骚扰和网络暴力的问题。网络骚扰行为本身不构成犯罪,但如果性质恶劣,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可被处以拘留或罚款。对于网络暴力,它混淆真实与虚假,侵犯个人权益,对当事人造成身心伤害,并直接影响其现实生活。同时,网络暴力对网民道德价值观也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