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规定,不同时间段和地点的噪音扰民标准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夜间,噪音扰民的最大值不得超过标准值15分贝。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该标准规定了城市五类区域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适用于城市区域,乡村生活区域可参照执行该标准。
城市五类环境噪声标准值如下:
类别 | 昼间 | 夜间 |
---|---|---|
0类 | 50分贝 | 40分贝 |
1类 | 55分贝 | 45分贝 |
2类 | 60分贝 | 50分贝 |
3类 | 65分贝 | 55分贝 |
4类 | 70分贝 | 55分贝 |
(1) 0类标准适用于疗养区、高级别墅区、高级宾馆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位于城郊和乡村的这一类区域分别按严于0类标准5分贝执行。
(2) 1类标准适用于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乡村居住环境可参照执行该类标准。
(3) 2类标准适用于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
(4) 3类标准适用于工业区。
(5) 4类标准适用于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区域,穿越城区的内河航道两侧区域。穿越城区的铁路主、次干线两侧区域的背景噪声(指不通过列车时的噪声水平)限值也执行该类标准。
夜间突发的噪声,其最大值不得超过标准值15分贝。
环境侵权案件中法院如何认定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关联性。环境侵权案件的证据收集主体广泛,包括当事人、律师、行政执法机关等。在环境侵权案件中,我国实行“差别待遇”的举证责任原则,原告应收集有关开发建设、排污、污染物浓度和数量等证据,被告应收集不产生、未
电镀厂因环境污染所犯的罪行及其处罚方法。违反排放规定的电镀厂将面临有期徒刑和罚款,自首可减轻处罚。环境污染事故分为四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处罚标准。在环境污染纠纷处理中,原告无需承担举证责任,诉讼时效从知道或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之日起算,由侵权行
污染环境侵权案件中污染者的证据责任。根据现行法律和规定,原告需证明污染行为和损害存在,被告需证明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无因果关系。污染者需积极取证,包括现场拍照、调查损害原因,并提供科学结论支持其观点。同时,当事人有附随义务,应及时报告污染者并配合取证。
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成立、被告的抗辩是否成立以及原告的赔偿请求是否可支持。环境侵权民事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只要行为造成损害就要承担责任。被告的污染环境行为存在,原告被诊断出患有急性混合型白血病,因此关键在于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被告的抗辩理由不成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