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9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明确规定了有害物质的范围和认定标准。根据该司法解释,有害物质是指对机体产生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从而对机体造成损害,导致机体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
有毒物质可分为无机毒物和有机毒物两大类。无机毒物包括汞、铅、砷、镉、铬、氟等,其中许多物质能在生物体内积累。有机毒物包括酚、氰、有机氯、有机磷、有机汞、乙烯等。
根据该司法解释的规定,以下物质应被认定为有害物质:
走私核材料罪的认定标准,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走私对象限于核材料,具体表现为违反海关法规的行为,包括逃避海关监管、非法携带、运输、邮寄核材料进出国(边)境。文章还介绍了与走私武器、弹药罪和非法买卖、运输危险物质罪的区别。
关于诈骗罪的数额认定标准和犯罪行为地的认定问题。根据法律规定,诈骗数额达到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才属于“数额较大”,因此400元不构成诈骗罪。同时,诈骗行为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关于犯罪地的认定,包括犯罪的预备地、实行地和结果地,通常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环境污染纠纷的举证责任及相关法规。规定污染者需承担侵权责任,需证明其行为与损害无关或符合法律规定的免责条件。以远安市化工厂超标排放为例,介绍了应对措施和法律责任。受害者可通过举报维护权益,并要求赔偿。具体赔偿金额需视情况而定,我国尚未明确规定相关赔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关于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的法律解释。详细阐述了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的认定标准,包括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情形、酌情从重处罚的情形以及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同时,还明确了虚假恐怖信息的定义。对于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应选择一项重罪进行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