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权责任 > 特殊侵权 > 污染环境侵权 > 污染环境罪是故意犯罪吗

污染环境罪是故意犯罪吗

时间:2024-09-15 浏览:3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99554
我国刑法修正案(八)规定了环境污染罪这一个新的罪名,体现了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我国面临环境污染的问题,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那么污染环境罪是故意犯罪么?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污染环境罪的主观罪过形态问题及其解析

引言

污染环境罪是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中的一种形式,除了污染环境罪外,其他形式均为故意犯罪。然而,在刑法修正案(八)中并未明确规定污染环境罪的主观罪过形态,这引发了实务界的争议。本文旨在对污染环境罪的主观罪过形态进行探讨。

争议的核心

对于污染环境罪的主观罪过形态争议,实质上涉及对污染环境结果的不同认识。由于污染环境结果的显现通常需要一定年限或积累到一定程度,科学技术手段目前难以准确确定污染结果是否发生。因此,一般人很难预见到污染环境行为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的结果。根据刑法理论中的主客观相一致原则,犯罪构成要素必须在主观上被认识到才能定罪。在对污染结果无法预见的情况下,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是否突破了刑法罪过原则,笔者认为并非如此。

故意的界定

尽管行为人对环境污染后果的主观形态难以判断是故意还是过失,但其对污染环境的行为是故意的。换言之,行为人能够预见到其污染环境行为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后果的危险状态。因此,可以认定行为人的主观状态是间接故意。

破坏环境管理制度

行为人对环境造成的危险状态是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管理制度的行为。因此,行为人的主观罪过针对的对象应当是环境管理制度而非环境本身。这与刑法第六章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立法初衷是相吻合的。因此,污染环境罪中行为人的主观故意针对的是破坏环境管理制度的行为与后果,而非破坏环境的行为与后果。

主观故意的推定

由于一般民众被推定具有对国家保护环境管理制度的明知,故破坏国家保护环境管理制度的行为的主观形态应属于故意。而对于污染环境的结果则属于“客观处罚条件”,无需证明其主观上有认识。这体现了行为人的主观恶性低于一般故意犯罪,也符合刑法对该罪名设置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法定刑,符合罪责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若污染环境结果严重到超出三年有期徒刑处罚范畴,则适用“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结果加重犯理论来解决其罪过问题与量刑处罚问题。

结论

综上所述,污染环境罪的主观罪过形态应为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行为人的主观故意针对的是破坏环境管理制度的行为与后果,而非破坏环境的行为与后果。对于污染环境的结果属于“客观处罚条件”,无需证明其主观上有认识。这样的界定符合刑法原则,并与罪名的法定刑相适应。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环境污染纠纷的举证责任

    环境污染纠纷的举证责任及相关法规。规定污染者需承担侵权责任,需证明其行为与损害无关或符合法律规定的免责条件。以远安市化工厂超标排放为例,介绍了应对措施和法律责任。受害者可通过举报维护权益,并要求赔偿。具体赔偿金额需视情况而定,我国尚未明确规定相关赔偿

  •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与赔偿原则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和赔偿原则。环境侵权作为新型侵权行为,因高度工业技术缺陷导致,采用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并立的二元化归责体系。赔偿原则方面,应坚持全部赔偿与限制赔偿相结合,并适度运用惩罚性原则。由于现代工业生产排污具有高度危险性和涉及复杂的科

  • 环境侵权行为的构成及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的作用

    环境侵权行为的构成及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的作用。文章从解释论角度考察,对《民法通则》第124条和《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1款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对环境侵权行为构成要件及归责原则的分歧。文章指出,《民法通则》中的规定主要解决法律适用问题,应适用环保法

  • 污染环境罪与投放危险物质罪区别

    同时又通过比较污染环境罪与投放危险物质罪这两个罪名,得出它们的区别在于污染环境罪是过失犯罪、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故意犯罪;前者是法定犯、后者是自然犯;前者的行为后果是严重污染环境、后者的后果在于对公共安全造成的严重威胁,形成的可能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

  • 污染环境罪是故意犯罪吗
  • 污染环境罪主观罪过形态是什么
  • 污染环境罪是过失犯罪还是故意犯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