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法理论一直将“不法”作为侵权责任的要件,但这似乎不太合理。首先,它与现行的民法规定不符合。其次,它不利于操作,容易使许多造成伤害的行为人因其行为的违法性难以确认而免责。这一点在环境侵权中尤为明显。我国的《民法通则》并未规定合法排污致人损害无需承担民事责任。在作为普通法的《民法通则》规定不明确的情况下,作为特别法的《环境保护法》第41条也没有将违法作为构成环境侵权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要件。因此,不法性只是行为性质的一部分,不能成为构成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要件。
综上所述,构成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要件包括三个方面:污染环境的行为、损害以及污染环境的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污染环境的行为具有复杂性、渐进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作为环境污染损害赔偿中的污染环境行为,一般情况下是违法的,但在特殊情况下可能是合法的。由于环境污染损害赔偿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因此在其民事责任构成要件中只提及“污染环境的行为”。
损害是指受害人因接触被污染的环境而遭受的人身伤害、死亡以及财产损失等后果。这种损害具有特殊性,包括潜伏性和广泛性。潜伏性指只有部分污染导致的损害后果较快显现,而大多数环境污染导致的损害后果,特别是损害他人健康的后果,需要经过较长的潜伏期才能显现出来。广泛性指大多数案件涉及的受污染地域、受害对象和受害的民事权益非常广泛。
凯里学院附中教学楼墙体垮塌事故的相关情况。事故导致2名学生死亡,3人受伤,原因是教学楼楼顶电箱线路老化引发爆炸。学校曾申报重建,但未获批复。事故发生在持续阴雨天气中,居民认为天气也是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目前,相关部门正在调查教学楼的老旧程度和安全隐患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的司法确认程序。当环保部门与污染人达成协议后,可申请法院确认。法院会公告协议内容,并审查其有效性和基本事实。一方不履行协议,对方可申请强制执行;省级、市地级政府可依法组织生态环境修复工作。适用范围包括突发环境事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
污染环境侵权案件的管辖法院问题,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对于未跨地区的侵权案件,由发生地人民法院管辖;对于跨地区的案件,则由共同上一级法院指定管辖。同时,文章还详细解释了污染者的责任、多个污染者的责任、污染者责任的确定、证据的提供以及专门知识的人出庭等相
环境污染构成犯罪的标准。根据相关规定,环境污染达到一定程度将构成犯罪。文章详细列举了构成犯罪的情形,包括造成公私财产损失、土地功能丧失、森林或其他林木死亡、人身伤亡等严重后果的情形。同时,解释了在认定环境污染行为时适用的法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