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法理论一直将“不法”作为侵权责任的要件,但这似乎不太合理。首先,它与现行的民法规定不符合。其次,它不利于操作,容易使许多造成伤害的行为人因其行为的违法性难以确认而免责。这一点在环境侵权中尤为明显。我国的《民法通则》并未规定合法排污致人损害无需承担民事责任。在作为普通法的《民法通则》规定不明确的情况下,作为特别法的《环境保护法》第41条也没有将违法作为构成环境侵权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要件。因此,不法性只是行为性质的一部分,不能成为构成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要件。
综上所述,构成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要件包括三个方面:污染环境的行为、损害以及污染环境的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污染环境的行为具有复杂性、渐进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作为环境污染损害赔偿中的污染环境行为,一般情况下是违法的,但在特殊情况下可能是合法的。由于环境污染损害赔偿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因此在其民事责任构成要件中只提及“污染环境的行为”。
损害是指受害人因接触被污染的环境而遭受的人身伤害、死亡以及财产损失等后果。这种损害具有特殊性,包括潜伏性和广泛性。潜伏性指只有部分污染导致的损害后果较快显现,而大多数环境污染导致的损害后果,特别是损害他人健康的后果,需要经过较长的潜伏期才能显现出来。广泛性指大多数案件涉及的受污染地域、受害对象和受害的民事权益非常广泛。
环境污染纠纷的举证责任及相关法规。规定污染者需承担侵权责任,需证明其行为与损害无关或符合法律规定的免责条件。以远安市化工厂超标排放为例,介绍了应对措施和法律责任。受害者可通过举报维护权益,并要求赔偿。具体赔偿金额需视情况而定,我国尚未明确规定相关赔偿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的司法确认程序。当环保部门与污染人达成协议后,可申请法院确认。法院会公告协议内容,并审查其有效性和基本事实。一方不履行协议,对方可申请强制执行;省级、市地级政府可依法组织生态环境修复工作。适用范围包括突发环境事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和赔偿原则。环境侵权作为新型侵权行为,因高度工业技术缺陷导致,采用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并立的二元化归责体系。赔偿原则方面,应坚持全部赔偿与限制赔偿相结合,并适度运用惩罚性原则。由于现代工业生产排污具有高度危险性和涉及复杂的科
环境侵权行为的构成及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的作用。文章从解释论角度考察,对《民法通则》第124条和《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1款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对环境侵权行为构成要件及归责原则的分歧。文章指出,《民法通则》中的规定主要解决法律适用问题,应适用环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