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民事侵权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与一般侵权行为有很大的不同。它具有不平等性、不确定性、潜伏性、复杂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因此,为了适应环境民事侵权的特点,需要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作为归责原则。
环境民事侵权中,当事人的地位往往是不平等的。侵权人通常是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或企业集团,而受害者往往是在经济和技术各方面都处于弱势的普通民众。这导致在环境民事侵权和相关诉讼活动中,传统民法的平等性和公平正义等原则缺乏实质意义。
环境民事侵权的侵权行为在侵害事实、因果关系和损害程度上存在不确定性。在短时间内或特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很难有效地确定侵权行为的具体情况,有时只能得出一定的可能性,而非确定的事实。
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往往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被发现。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通常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受害者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损害。事后又难以证明侵权行为人存在过错,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很难获得赔偿。
环境民事侵权的复杂性由环境污染的复杂性决定。包括污染源的复杂性、污染侵害形态的复杂性、污染致害过程的复杂性等方面。这进一步增加了受害者证明侵权行为人存在过错的难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66条的规定,因污染环境发生纠纷,污染者应当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减轻责任的情形以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举证责任是指法律要求纠纷当事人对自己所主张的事实提出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在环境污染侵权中,本条确立了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根据该条规定,污染者应当承担举证责任,证明其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减轻责任的情形,以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否则,污染者将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根据本条规定,污染者应当同时承担以下法定证明义务:
(1) 证明污染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减轻责任的情形。
(2) 证明污染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污染者必须同时承担上述两项举证责任倒置的责任,而非由其选择适用。
如果污染者无法证明其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减轻责任的情形,并且无法通过证据否定污染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那么,法律将推定污染行为与损害后果存在因果关系,污染者将承担举证不利的法律后果。
反过来说,只有在污染者证明其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减轻责任的情形,并且通过举证足以否定污染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时,才能免除侵权责任或减轻其侵权责任。
环境污染纠纷的举证责任及相关法规。规定污染者需承担侵权责任,需证明其行为与损害无关或符合法律规定的免责条件。以远安市化工厂超标排放为例,介绍了应对措施和法律责任。受害者可通过举报维护权益,并要求赔偿。具体赔偿金额需视情况而定,我国尚未明确规定相关赔偿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和赔偿原则。环境侵权作为新型侵权行为,因高度工业技术缺陷导致,采用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并立的二元化归责体系。赔偿原则方面,应坚持全部赔偿与限制赔偿相结合,并适度运用惩罚性原则。由于现代工业生产排污具有高度危险性和涉及复杂的科
环境侵权行为的构成及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的作用。文章从解释论角度考察,对《民法通则》第124条和《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1款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对环境侵权行为构成要件及归责原则的分歧。文章指出,《民法通则》中的规定主要解决法律适用问题,应适用环保法
环境污染侵权中,举证责任采用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则。被告应证明自己不承担责任或减轻责任的情况,否则原告的主张成立。原告需要证明被告实施了污染环境的行为和自己受到了损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