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侵权行为中,加害方通常是拥有经济、科技和信息实力的公司、企业集团甚至跨国公司,而受害方则往往是普通农民、渔民或市民,他们缺乏规避和抵抗环境污染的能力。与传统侵权行为相比,环境污染侵权行为中的主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实力不平等。
在某些情况下,侵权主体与受侵害主体的身份并不具体。环境污染往往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其中很多污染是由不特定的多数人的日常行为所造成的。例如,由汽车尾气排放引起的光化学污染事件以及其他复合侵权事件,要确定具体的加害人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非常困难的。同样,确定受害人也往往很困难,例如1986年前苏联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故,导致数百人患上癌症,并对后代产生了威胁。
环境污染是一种间接的侵权行为,加害人的行为通常不直接对受害人或其财产产生影响,而是通过“环境”这个中介物对生活在其中的人或物体造成损害,这种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间接性。同时,各种污染物质来源广泛,性质各异,它们进入环境后往往会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反应,并通过各种自然规律进行迁移、扩散和富集,从而使损害过程变得异常复杂,具有明显的复合性。
污染物的持续排放将导致损害结果持续存在,即使停止排放,污染造成的损害也不会立即消失,而会在环境中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特别是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损害,受害人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常常需要潜伏很长时间,即使发现了通常也不能迅速消除。换句话说,受害人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损害,环境污染侵权的损害结果具有明显的潜伏性和滞后性。例如,日本在70年代发现的骨痛病,其潜伏期长达十余年。从1955年开始,日本富山县神道川河岸的炼锌、炼铅厂持续将含镉的废水排入河流,沿岸居民饮用了含镉的水,食用了用含镉的废水灌溉的稻米,导致镉在人体内逐渐积累,直到十几年后才导致人们的骨骼变形和萎缩。
凯里学院附中教学楼墙体垮塌事故的相关情况。事故导致2名学生死亡,3人受伤,原因是教学楼楼顶电箱线路老化引发爆炸。学校曾申报重建,但未获批复。事故发生在持续阴雨天气中,居民认为天气也是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目前,相关部门正在调查教学楼的老旧程度和安全隐患
污染环境侵权案件的管辖法院问题,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对于未跨地区的侵权案件,由发生地人民法院管辖;对于跨地区的案件,则由共同上一级法院指定管辖。同时,文章还详细解释了污染者的责任、多个污染者的责任、污染者责任的确定、证据的提供以及专门知识的人出庭等相
环境污染构成犯罪的标准。根据相关规定,环境污染达到一定程度将构成犯罪。文章详细列举了构成犯罪的情形,包括造成公私财产损失、土地功能丧失、森林或其他林木死亡、人身伤亡等严重后果的情形。同时,解释了在认定环境污染行为时适用的法律标准。
施工爆破成他人损害的,由所有人承担侵权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条规定,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加害人就受害人故意造成损害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