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权责任 > 特殊侵权 > 其他特殊侵权 > 受胁迫犯罪与紧急避险的区别

受胁迫犯罪与紧急避险的区别

时间:2024-03-24 浏览:3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99981

受胁迫犯罪与紧急避险的区别与界限

一、受胁迫犯罪与紧急避险的区别

根据我国刑法第21条的规定,紧急避险行为是指为了免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而采取的不得已的行为,造成损害的情况下不负刑事责任。根据这一规定,我国刑法并未将所有受胁迫而为的行为都认定为胁从犯,而是根据其社会危害性的不同进行区别对待。

当行为人受到的胁迫直接威胁到本人或他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安全,或者公共利益安全时,如果行为人造成的实际损害小于他所保护的利益,则行为人的行为应认定为紧急避险,而不应视为胁从犯。因此,胁从犯与紧急避险的界限在于行为人损害的利益是否小于他所保护的利益。

举例来说,如果某甲为了保护自己免受某乙的伤害,在某乙的胁迫下,将某丙开枪打死,则构成胁从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某甲对某丙的生命权造成的损害大于他所欲保护的生命权,超出了紧急避险的范畴。然而,如果某乙威胁某甲如不开枪将某丙打死,则某甲在这种情况下开枪将某丙打死,我们认为某甲同样应当构成胁从犯。因为紧急避险与避险过当的界限在于所造成的损害必须小于所避免的损害,即为了保护一个合法利益而损害另一个合法利益,既不能大于,也不能等于所保护的利益,否则就构成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如果避险过当是因受人胁迫导致的,则行为人构成胁从犯。由于刑法上将生命权的价值平等对待,因此如果某甲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而损害某丙的生命,则当然构成胁从犯,但可以考虑对其免除处罚。

二、紧急避险是否受刑事处罚

根据我国《刑法》第21条的规定,紧急避险行为不负刑事责任。这意味着紧急避险是一种合法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紧急避险人不会受到刑事处罚。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紧急避险必须在必要的限度内进行,超过这个限度可能改变紧急避险的性质,构成犯罪。根据《刑法》第21条的规定,如果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行为人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因此,如果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行为人将受到刑事处罚,但由于超过限度的紧急避险仍包含紧急避险的成分,其主观目的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因此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对于那些在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法律对其适用紧急避险有一定的限制。根据《刑法》第21条第3款的规定,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在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因此,像警察等在职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在遭遇危险时,不能以紧急避险为由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报案和扭送的具体内涵

    报案和扭送在刑事诉讼中的含义和区别。报案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向司法机关报告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而扭送则是公民将当场抓获的违法犯罪分子强制送交司法机关处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报案人一般是偶然发现犯罪行为或事实,而扭送人则是将已抓获的犯罪分子

  • 大二强制实习举报的法律依据和途径

    教育部规定的顶岗实习要求及大学生强制实习举报的法律依据和途径。高职院校必须确保学生至少顶岗实习半年,这被视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大学生如有遭受学校强制实习的情况,可向教育局投诉或依据法定程序维护自身权益。同时,文章还探讨了大学生维权的现状、定

  • 仓管盗窃与职务侵占的区别

    仓管盗窃与职务侵占的区别。仓库人员的盗窃行为应按照盗窃罪追究法律责任,而非职务侵占罪。两者在法律上有明显区别,包括犯罪故意产生的时间、犯罪对象和客观表现等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两种犯罪的处罚也有所不同。

  • 一、侵犯物权损害赔偿范围

    物权受到侵害时的损害赔偿范围及法律规定。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方式以造成财产或人身损害为前提,赔偿内容为给付金钱或实物财产。在实际承担时,赔偿责任受多种因素影响。依据《物权法》相关规定,物权受到侵害时,需结合具体条文及个案来确定责任构成和赔偿范围,贯彻完

  • 贪污罪与滥发补贴的区别
  • 非法拘禁罪与非法侵入住宅罪的区别
  • 民事责任的免除情形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