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权责任 > 特殊侵权 > 其他特殊侵权 > 受胁迫犯罪与紧急避险的区别

受胁迫犯罪与紧急避险的区别

时间:2024-03-24 浏览:2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99981

受胁迫犯罪与紧急避险的区别与界限

一、受胁迫犯罪与紧急避险的区别

根据我国刑法第21条的规定,紧急避险行为是指为了免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而采取的不得已的行为,造成损害的情况下不负刑事责任。根据这一规定,我国刑法并未将所有受胁迫而为的行为都认定为胁从犯,而是根据其社会危害性的不同进行区别对待。

当行为人受到的胁迫直接威胁到本人或他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安全,或者公共利益安全时,如果行为人造成的实际损害小于他所保护的利益,则行为人的行为应认定为紧急避险,而不应视为胁从犯。因此,胁从犯与紧急避险的界限在于行为人损害的利益是否小于他所保护的利益。

举例来说,如果某甲为了保护自己免受某乙的伤害,在某乙的胁迫下,将某丙开枪打死,则构成胁从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某甲对某丙的生命权造成的损害大于他所欲保护的生命权,超出了紧急避险的范畴。然而,如果某乙威胁某甲如不开枪将某丙打死,则某甲在这种情况下开枪将某丙打死,我们认为某甲同样应当构成胁从犯。因为紧急避险与避险过当的界限在于所造成的损害必须小于所避免的损害,即为了保护一个合法利益而损害另一个合法利益,既不能大于,也不能等于所保护的利益,否则就构成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如果避险过当是因受人胁迫导致的,则行为人构成胁从犯。由于刑法上将生命权的价值平等对待,因此如果某甲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而损害某丙的生命,则当然构成胁从犯,但可以考虑对其免除处罚。

二、紧急避险是否受刑事处罚

根据我国《刑法》第21条的规定,紧急避险行为不负刑事责任。这意味着紧急避险是一种合法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紧急避险人不会受到刑事处罚。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紧急避险必须在必要的限度内进行,超过这个限度可能改变紧急避险的性质,构成犯罪。根据《刑法》第21条的规定,如果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行为人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因此,如果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行为人将受到刑事处罚,但由于超过限度的紧急避险仍包含紧急避险的成分,其主观目的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因此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对于那些在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法律对其适用紧急避险有一定的限制。根据《刑法》第21条第3款的规定,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在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因此,像警察等在职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在遭遇危险时,不能以紧急避险为由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传唤证必须当面送达吗

    传唤证是否必须当面送达,以及传讯、传唤和拘传的区别。传唤不具有强制性,不属于强制措施,目的是使诉讼程序按计划进行,弄清案情。传唤须用传票,载明相关信息并依法送达。拘传具有强制性,适用于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及现行犯。传讯与传唤在司法实践中基本通用,但二者

  • 侵权责任法中免责事由的具体内容

    侵权责任法中的免责事由的具体内容,包括被侵权人过错、受害人故意、损害由第三人造成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免责事由的分类,包括一般免责事由和特别免责事由,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人对损害发生的作用和责任大小不同。具体能否适用免责事由需要根据具体案件和法

  • 不作为犯罪与间接故意犯罪的区别和关系

    不作为犯罪与间接故意犯罪的区别和关系。不作为犯罪指行为人违反法律命令规范,以不作为方式实施犯罪,其核心在于行为人的不履行法律义务或责任。间接故意犯罪则是指行为人明知会造成危害结果,却放任其发生。两者虽有所不同,但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具体案件中需

  • 挂靠是否构成职务侵占罪?

    挂靠行为是否构成职务侵占罪,并介绍了我国《刑法》关于职务侵占罪的相关规定。如果单位人员允许他人挂靠并将单位财产据为己有且数额较大,可能构成职务侵占罪。文章还介绍了职务侵占罪与其他财产犯罪的区别,如侵占罪、挪用资金罪和挪用特定款物罪等。

  • 旅行社责任与游客财物丢失的赔偿
  • 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
  • 刑讯逼供罪与故意伤害罪的条件和区别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