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人和债权人关系再好,借钱时也一定要打借条。不打借条是最大的法律风险。否则,超过部分的利息不受保护。如果没有约定利息,根据《合同法》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
2025-01-23
借钱不打借条本身并不属于违法的行为,如果有真实借贷关系的,不打借条还清借款的,是属于合法、合理的行为。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履行义务。第一百零八条 债务应当清偿。暂时无力偿还的,经债权人同意或者人民法院裁决,可以由债务人
2024-12-11
如果是非法集资,而且借条没写用途,那么非法集资和借条没有多大关系,符合起诉条件,就可以到法院起诉。从法律的角度看,借条是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一般由债务人书写并签章,表明债务人已经欠下债权人借条注明金额的债务。
2024-11-10
打借条跑了一般不算诈骗,除非借款时采用了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的则构成诈骗。打借条跑了一般应该追责民事责任,而诈骗属于刑事责任,该行为应该是借款关系的违约行为,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2024-10-21
借朋友20万可以选择写借条,也可以不写。一般情况下建议需要打借条。借条在日常民商事活动中经常使用,出具借条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清楚表达债权、债务关系的主体,明确借款
2024-10-09
借条是一种书面凭证,用于表明债权债务关系。一般建议借钱时打借条,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借条应包括借款金额、利息和还款日期等信息。借条的法律效力较强,可作为证据使用
2024-09-28
根据内容,本文介绍了在向丈人丈母娘借钱时是否需要打借条以及借款利息的问题。借条是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一般由债务人书写并签章,用于保护借款人的合法权益。借贷
2024-09-24
(一)写借条,注意别把借条写成欠条。借条和欠条均是一种债权债务的凭证,但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二)写借条,注意写双方约定的利息和利率。借款在诉讼时效内受法律保护,实践中却有很多出借人往往不知道“诉讼时效”的概念。理论界对借款没有约定还款期限的诉讼时效问
2024-07-04
借款人在打借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借条的内容应该合法,能够真实地表达双方当事人的意愿,这样的借条才具备法律效力。其次,借条应包括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姓名、借款金
2024-07-04
对于打借条还是欠条的选择,选择打借条证明力度要大于欠条。借条能够证明借贷合意的成立、借款的事实存在,可以直接作为定案的依据。原告提供借条的,原告的举证责任即已完成。欠条的选择,需要证明欠条的形成原因,对于债权债务形成的基础事实,法院要经过审查认定基础
2024-03-01
借条是由借款人向出借人出具的,证明债权债务关系成立的凭证。而担保人不是债权提供担保的人,而是债务担保人,所以担保人打借条,涉及到担保债务的,只要债权人同意且不是欺诈、胁迫或其他非法行为的话一般是合法的。主债权债务合同无效的,担保合同无效,但是法律另有
2024-02-07
不一样,担保人不能打借条,一打马上要担保人还债,又没有直接和借主发生借贷关系,只有在借款人无法偿还借主借款情况下,借主向法院起诉,法院经过核实借款人无财产的情况下才能判定由担保人承担还款义务。因为法律规定,债权人自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两年内为主张债权
2024-02-06
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给另一方出具的欠条,在离婚时可以要求对方进行返还。婚内借条一般都会被法院作为有效证据采信,除非存在相反的证据。如果借款用于借方的个人事务,那么夫妻之间就形成了有效的债权债务关系,夫妻一方是需要偿还该债务的。出具借条一方当事
2024-01-19
一般建议打借条的,否则不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借条,是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一般由债务人书写并签章,表明债务人已经欠下债权人借条注明金额的债务。借条是指借个人或公家的现金或物品时写给对方的条子,就是借条。《合同法》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
2023-11-06
婚内借条是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之间互相写的欠条,就是夫妻间的债权债务。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在实践中,婚内借条一般都会被法院作为有效证据采信,除非存在相
2023-10-18
违约金的定义、性质、分类和法律特征。违约金分为法定和约定两种类型,具有赔偿性和惩罚性。中国某进出口公司因未实际估计自身履约能力,签订了一份无法按时履行的合同,最终支付巨额违约金。为防范此类欺诈,应了解自身实际履约能力,签订合同时需实事求是,确保能在规
共同海损的定义和成立条件,包括共同海损的组成部分和成立条件的详细解释。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了共同海损的争议问题,包括是否属于共同海损以及适航性问题和告知义务的争议焦点。
网上泄漏他人隐私的法律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侵害他人隐私的行为需承担侵权责任。个人信息泄露会导致垃圾信息骚扰、冒名办卡和信用透支、不法活动、账户资金被盗用及个人名誉受损等风险。此外,《民法典》也保护个人隐私,规定侵权者需承担相应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的通知,其中涉及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证据审查机制、案件审理程序以及审核监督机制等方面的内容。通知强调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程序公正、审判公开等原则,并明确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