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犯罪是否需要逮捕的问题。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我国的法律采取“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逮捕决定需综合考虑案件实际情况、未成年人的社会危害性、悔罪表现等因素。同时,文章还分析了未成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以及未成年犯罪口供
2025-03-13
你好,请问?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规定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未成年人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这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性措施。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首先要从家庭抓起。
2025-01-22
居委会、村委会是广大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他们与居(村)民彼此了解,有利于及时处理有关未成年人的一些问题。具体职责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2024-11-15
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办理应秉承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强制措施的选择适用须遵循比例原则,并通过法律法规明确条件、统一标准。与此同时,不断完善非羁押性强制措施与羁押性强制措施的辅助、保障机制,及时切断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犯罪人格的发展进程,可以从源头上预防和减
2024-09-19
以村民小组为责任区,每组按居住分布情况选出部署全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4—5个有奉献精神,有工作能力的“五老”担任关工小组长,负责区域内未成年人的关爱和帮教。目前,平均每个村(居)有80—90名关工小组长,全区有2000多名“五老”志愿者参与其中,他们不计得失,无私
2024-08-27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种特殊的犯罪类型,与成年人犯罪在成因、刑罚适用、诉讼方式和预防等方面存在差异,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未成年人刑事法律制度。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在刑事案件和犯罪人数量上占据较大比例,因此需要重新审视现行未成年人刑事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之处,并采取相应
2024-06-18
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对严重不良行为作了规定。严重不良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它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但尚不构成刑事处罚,主要包括以下九种情况:。对于有上述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一是其父母、学校、以及社会上的任何人,都有及时予以制止的义务
2024-04-18
对未成年人法律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实施了犯罪行为。
2023-12-20
为了打击未成年人犯罪,有人提出应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来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因此,仅靠修改刑法的犯罪年龄来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则是扩大了刑法特殊预防的功能,这不仅对整个社会不利,而且对于未成年人今后的成长也极为不利,可以说,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做法只是一种消极
2023-09-29
应当告知本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享有的诉讼权利和认罪认罚的法律规定;并依照刑事诉讼规定,听取、记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意见;法定代理人、辩护人对认罪认罚有异议的,不需要签署具结书。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
2023-04-17
由党工委书记任组长、分管书记为副组长,成立预防工作领导小组,以党群局和关工委牵头,联合综治办、妇联、民政、教育、工会等部门成立办公室,领导和工作。分别建立关工委、老干部、妇联、团委、学校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QQ群、微信工作群,实现工作布置高效、动态收集
2022-05-10
人民法院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并经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可以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心理测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的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使未成年人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违法和犯罪行为应当承
2022-04-20
1、自身预防未成年人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这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性措施。
2022-02-12
在目前的法律层面,我国在2006年就出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并在2012年及2020年对其进行了修改,并且在2020年颁布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制止网络欺凌行为,防止信息扩散。而在今年6月1日刚开始实施的《预防未成
2021-10-20
对未成年人法律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在对未成年人犯罪具体量刑时,不但要根据犯罪事实、犯罪性质和危害社会的程度,还要充分考虑其犯罪的动机、是否初犯、偶犯或者惯犯,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情况,以及犯罪后有无悔罪、一贯表现等情
2020-05-25
违约金的定义、性质、分类和法律特征。违约金分为法定和约定两种类型,具有赔偿性和惩罚性。中国某进出口公司因未实际估计自身履约能力,签订了一份无法按时履行的合同,最终支付巨额违约金。为防范此类欺诈,应了解自身实际履约能力,签订合同时需实事求是,确保能在规
共同海损的定义和成立条件,包括共同海损的组成部分和成立条件的详细解释。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了共同海损的争议问题,包括是否属于共同海损以及适航性问题和告知义务的争议焦点。
网上泄漏他人隐私的法律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侵害他人隐私的行为需承担侵权责任。个人信息泄露会导致垃圾信息骚扰、冒名办卡和信用透支、不法活动、账户资金被盗用及个人名誉受损等风险。此外,《民法典》也保护个人隐私,规定侵权者需承担相应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的通知,其中涉及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证据审查机制、案件审理程序以及审核监督机制等方面的内容。通知强调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程序公正、审判公开等原则,并明确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