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责任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首先,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首先要求行为人的肇事行为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否则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只能作为定罪情节在确定其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时加以考虑;再次,对于虽然履行了对被害人的抢救义务,但
2020-07-21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如果交通肇事构成犯罪逃逸的,一般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再次,对于虽然履行了对被害人的抢救义务,但是逃避责任查清认定的行为,仍然构成交通肇事逃逸。最后,所谓交通肇事逃逸主要是指自现场
2020-07-21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撞到人后,被撞者就没事的,并且不要求撞人者赔偿的,事后被撞者报警的,不构成逃逸,撞人后害怕承担责任逃离现场的,才属于肇事逃逸。根据《解释》,“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
2020-07-21
再次,对于虽然履行了对被害人的抢救义务,但是逃避责任查清认定的行为,仍然构成交通肇事逃逸。最后,所谓交通肇事逃逸主要是指自现场逃离,但也可以将被害人送往医院后逃离,甚至在现场躲藏的情形。
2020-05-25
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如果交通肇事造成人员死亡后逃逸的,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因逃逸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2020-05-25
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肇事人在明知道发生交通事故后,为了逃避抢救被害人的义务,逃避责任,逃避法律的追究与惩处,而逃离事故现场。在司法实践中,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客观上都表现离开交通事故现场,但是交通肇事者离开事故现场的行为是否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的逃逸。
2020-05-25
(一)行为人将人撞伤以后逃逸,致被害人死亡的案件应根据行为人不同的罪过形式予以定罪处罚。不能依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第三款,即“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规定处罚。
2020-05-25
根据《解释》,“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但刑法理论上对“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形成了诸多不同的观点。
2020-05-25
(一)所犯罪行属非恶性犯罪,可以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⑤赔偿被害者的损失或者被害人请求免予处分的;
2020-05-25
所谓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最后,所谓交通肇事逃逸主要是指自现场逃离,但也可以将被害人送往医院后逃离,甚至在现场躲藏的情形。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等犯罪情形时,行为人此前实施的交通
2020-05-25
(一)行为人将人撞伤以后逃逸,致被害人死亡的案件应根据行为人不同的罪过形式予以定罪处罚。不能依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第三款,即“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规定处罚。
2020-05-25
交通肇事非乘车人指使逃逸一般不构成共犯。非乘车人如果属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之一,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构成交通肇事罪共犯。
2020-05-25
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交通肇事罪是没有死刑的,造成交通肇事后,肇事者害怕承担法律责任逃逸的,造成被害人因逃逸死亡的,可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2020-05-25
交通肇事的肇事者取得被害人谅解的,可以酌情从轻处罚,所以会不会判处缓刑,要依据情节而定。(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被宣告缓刑的
2020-05-25
行政诉讼的时效规定。包括复议申请、直接起诉、特殊情况延长期限、行政机关履行职责、未告知诉权或起诉期限、不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和超过起诉期限的原因等方面的规定。旨在明确行政诉讼的时效要求和相关规定,以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新《民诉法》下的诉讼保全程序,包括担保要求、申请方式、财产保全措施、诉前和诉讼中的保全申请时间以及保全对象的界定。担保不是必须的,法院有一定的裁量权;申请方式包括书面和口头;保全措施包括查封、扣押等;诉前保全在起诉前,诉讼保全在诉讼程序开始后;保全对
建筑法中承包单位违法转包行为的相关内容。承包单位违法转包行为被明确界定为不派出项目管理班子、不进行质量、安全等管理,将承包工程全部或分包转包给他人的行为。合法分包则需满足四个条件,包括总承包单位自行完成主体结构施工等。此外,文章还涉及了建设工程质量管
公司法中关于监事会的设立和职权的相关内容。包括监事会的组成和人数、成员的产生方式、监事会主席的职责、监事的任期及变动处理,以及监事和监事会的职权等方面。同时强调了监事在公司中的重要性和监督作用,并明确了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