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名股东协议的各种无效情形。协议的有效性取决于是否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或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隐名股东与名义股东间需签订书面协议明确权利义务。对外公示方面,隐名股东要变更股东身份并对外公示,需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合同效力方面,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间的
2025-04-26
隐名股东权利的保护问题。对于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间的股权行使和利润分配,应依据双方约定及真实意思表示处理纠纷。在显名股东无权处分股权时,第三人若善意取得股权,实际出资人不能主张处分行为无效。但如第三人明知显名股东非真实股权人,实际出资人可主张处分行为无
2025-04-07
隐名股东的退出方式及其定义、特征,以及与显名股东的权利和义务差异。隐名股东可通过老股转让或并购方式退出投资。隐名股东以他人名义出资,但在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和工商登记中却记载为他人的出资人。隐名股东需合理运用法律规定解决投资问题以保障自身权益。
2025-04-04
隐名股东在有限责任公司中的权益问题。隐名股东与名义股东之间合同有效,实际出资人可以主张权益。但要求变更股东需得到其他股东同意。法院不会支持隐名股东直接要求确认股东资格,但可提起诉讼要求确认。
2025-02-26
公司股权的确认,不能简单机械地适用股东名册、工商登记资料等,要充分考虑实际出资人的权益,一般来说,谁实际出资,谁就拥有最终的股权。《公司法解释三》出台后,虽然隐名股东的地位从法律上得到了一定的肯定,但作为隐名股东仍具有一定的法律风险。
2025-02-19
隐形股东在专业术语中被称为“隐名股东”或“实际投资人”,是指为了规避法律或出于其他原因,借用他人名义设立公司或者以他人名义出资,但在公司的章程、股东名册和工商登记中却记载为他人的出资人。在这种情况下,隐名股东如果向法院提起确认之诉,将不会受到法院的认
2025-02-18
代持股隐名投资合法的前提。为防止代持股人在实际出资人不知情情况下擅自行使股东权利,代持股协议如果条件许可应当告知公司的其他股东或者由其他股东在协议上书面认可。为预防代持股权被转让,可以将名义股东名下的股权质押给实际投资者,实际投资者为质权人,名义股东
2025-02-17
隐名股东作为实际出资人,当然享有股权毋庸置疑,但其可否依据享有的股权行使包括股东知情权在内的股东权利,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但对于股东权利之一的显名权,《公司法解释三》通过第二十三条及第二十四条第三款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出资是指股东将其所有的财产转移所有
2025-02-16
所谓隐名股东,是指虽然实际出资认购公司股份,但在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和工商登记中却记载他人为股东的投资者。隐名股东多数是为了规避《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属于典型的脱法行为,而且容易导致公司的信任危机,因此隐名股东现象不应得到法律的确认和
2025-02-01
《解释三》第25条第1款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订立合同,约定由实际出资人出资并享有投资权益,以名义出资人为名义股东,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对该合同效力发生争议的,如无合同法第52条规定的情形,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有效。”中国现行公司法
2024-12-30
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之间是合同关系,但是如果两者之间未订立书面合同又不能证明双方之间存在合同关系,或者虽有书面合同但约定不明确,将很难确定显名股东是否有违约行为,这将使隐名股东可能失去对投资的控制权,或者很难约束显名股东的行为。作为实际出资人,隐名股东
2024-12-23
隐名股东是指虽然实际出资认缴、认购公司出资额或股份,但在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和工商登记等材料中却记载为他人的投资者,隐名股东又称为隐名投资人、实际出资人。显名股东是指正常状态下,出资情况与登记状态一致的股东。机构股东包括各类公司、各类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
2024-12-13
隐名资人在实践中又称隐名股东,是指公司中不具备股东资格的形式要件的实际资人。当然,公司存在隐名出资人就必然还伴随另一相对主体的存在,即显名股东。因此,隐名资人其是否具有股东地位还处于未确定的状态,即本文讨论之目的,而隐名股东是其预想达到的理想状态。因
2024-12-11
依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股东出资后是不能抽逃出资的,如果隐名股东想退股的,可以与显名股东商议将股权转让给其他人。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
2024-12-02
我们认为,应当根据案件的不同,当事人的诉求不同确定。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订立合同,约定由实际出资人出资并享有投资权益,以名义出资人为名义股东,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对该合同效力发生争议的,如无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情形,人民法院应当认定
2024-11-18
违约金的定义、性质、分类和法律特征。违约金分为法定和约定两种类型,具有赔偿性和惩罚性。中国某进出口公司因未实际估计自身履约能力,签订了一份无法按时履行的合同,最终支付巨额违约金。为防范此类欺诈,应了解自身实际履约能力,签订合同时需实事求是,确保能在规
共同海损的定义和成立条件,包括共同海损的组成部分和成立条件的详细解释。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了共同海损的争议问题,包括是否属于共同海损以及适航性问题和告知义务的争议焦点。
网上泄漏他人隐私的法律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侵害他人隐私的行为需承担侵权责任。个人信息泄露会导致垃圾信息骚扰、冒名办卡和信用透支、不法活动、账户资金被盗用及个人名誉受损等风险。此外,《民法典》也保护个人隐私,规定侵权者需承担相应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的通知,其中涉及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证据审查机制、案件审理程序以及审核监督机制等方面的内容。通知强调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程序公正、审判公开等原则,并明确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