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放高利贷是否构成违法行为,并详细解读了相关法律条文。根据规定,超出法定利率范围的利息是不合法的,出借人要求支付的超出部分的利息将不受法律保护。法院对于年利率在24%以内的利息会给予支持,而对于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将被视为无效,借款人可要求返
2025-06-02
私人放高利贷是否构成违法行为。法律规定私人放高利贷属于违法行为,并且不受法律保护。针对利率不同的情况,本文说明了不同的法律处理方式。在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的情况下,人民法院支持出借人的请求;在利率超过年利率36%的情况下,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对
2025-05-24
我国关于未成年人高利贷的法律约束。高利贷被认定为违法行为,民间借贷受民法和合同法保护。利率超过年利率36%的部分被认定为无效,出借人不得请求超过部分的利息,且借款人可要求返还已支付的超标利息。
2025-05-23
孩子借高利贷能否报警的问题。文章指出,此类纠纷属于民事纠纷,公安机关不处理,但如高利贷出借人采取暴力手段追讨债务,则可以报警。同时,超出规定利息的高利贷和校园网络借贷平台发放高利贷属于违法行为,借款人有权采取法律措施保护自身权益。
2025-05-09
三个男人签字是否能借到高利贷的问题。在借贷过程中,只要借款人单独签字,借条就具有法律效力,无需所有出借人或借款人签字。高利贷合同无效的情况包括一方采用欺骗、威胁等不正当手段形成的借贷法律关系,以及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合同利率。因赌博等违法行为产生的非法
2025-04-25
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出借银行账户的当事人是否承担民事责任问题的批复》规定,出借银行账户是违反金融管理法规的违法行为,人民法院应当依法收缴出借账户的非法所得并可以按照规定处以罚款,还应区别不同情况追究出借人相应的民事责任。出借银行账户的,出借人不
2024-11-02
是属于犯法行为。第二条 在中国境内从事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活动,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本办法所称网络借贷是指个体和个体之间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的直接借贷。个体包含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该类机构以互联网为主要渠道,为借款人与出借人实现直接
2024-03-13
高利贷属于违法行为。第二十六条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根据《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因此
2024-03-04
《民间借贷规定》第24条并未就买卖合同的效力作出说明,没有表述和明确“买卖合同无效”,那么出借人是否还能够依据买卖合同享有特定情况下不动产受让人物权期待权,排除第三人针对借款人与出借人之间买卖合同标的不动产的执行。如果单民间借贷有违法行为的话,可以直接
2023-04-11
高利贷不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所以不会给予治安管理处罚,但高利贷超过法律规定的利息不受保护。第二十五条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
2021-10-27
一些借款人为了快速借款选择铤而走险,利用微信、短信、qq等沟通工具“押裸照”,绕过平台及政府部门监管。“押裸照”显然是违法的,而违法的“点”有以下几点:。该事件中,出借人要求借款的女大学生以裸照作为抵押物的行为,因违反公序良俗而导致担保合同无效。因此,
2020-05-25
高利贷是超出民间借贷利率的借贷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属于违法行为,但是并不构成犯罪。因此,如果是高利贷的放贷方,在借贷方在借款到期后不还超出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部分的利息时,放贷方的利益是难以得到法律支持的。如果出借人已经收取了部分高利贷利息,在
2020-05-25
当事人陈述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矛盾认定标准。一方面,需慎重采用当事人的陈述,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需与其他证据相互补充。另一方面,不应夸大或弱化当事人的陈述效力,法官不应仅凭当事人陈述的前后矛盾等情况直接判断案件事实真伪。同时,法官在庭审中的
承揽合同的风险及防范措施,包括主体资格和履行能力欺诈风险、代理人超越权限签订合同的风险、虚构或夸大加工任务及来源的风险以及不可能实现的定作要求的风险。此外,文章还概述了承揽合同的基本内容,如承揽的标的和数量、质量要求、报酬、承揽方式、材料的提供、履行
行政处罚的追责时效相关规定。根据《行政处罚法》,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行政机关不再追究行政法律责任。追责时效的设定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保护行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使行政机关加强执法监督和追责力度。但追责时效也有其限制,在特殊情况下需依据
未签订劳动合同可能产生的法律隐患和风险。包括用人单位需承担的社会保险费用、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时的经济补偿金问题、员工失业损失赔偿问题、员工解除劳动合同的责任问题、试用期不合格员工的处理、商业秘密保护问题以及单位因未签订劳动合同造成员工损失需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