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合同成立是一个法律事实的判断问题,关系到合同的存在与否。合同成立主要体现当事人的意志,体现合同自由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合同生效是指已经成立的合同根据法律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一定的法律后果,它是一个法律评价问题,关系到合同能否取得法律认可的效力。合同生效反映了国家对合同关系的干预,体现了国家的价值判断。
根据《合同法》第二百一十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生效。这意味着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并不仅仅是双方达成一致就生效,还需要待出借人借出款项后合同才能生效。
《合同法》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规定,是因为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大多为无偿合同,出借人并不因此享受任何利益。如果出借人因承诺而背负合同义务,显得过分严苛。另一方面,出借人不提供借款一般也不会给借款人造成损失。
对于自然人和不从事贷款业务的企业之间的借款合同是否适用上述规定,《合同法》并未明确。然而,从主体性质和合同内容来看,自然人与不从事贷款业务的企业之间的无偿借款合同和自然人与自然人之间的无偿借款合同,并无差别。因此,可以认为自然人和企业之间的借款合同,也适用《合同法》第二百一十条规定。
企业订立合同一般有三种形式: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
书面形式是指以书面形式记录合同内容,如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有形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书面合同可以通过找载体证明其合同关系,一般不会出现关于合同存在的争议。
口头形式成立的合同,一旦发生纠纷,对方如否认全同的存有,而企业又无其他证据证明,很可能要承担举证不力的法律风险。
其他形式是指通过行为来订立合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合同法解释二》第二条规定,当事人未以书面形式或者口头形式订立合同,但从双方从事的民事行为能够推定双方有订立合同意愿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是以合同法第十条第一款中的“其他形式”订立的合同。当然,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另外,《合同法》第36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这也是对其他形式的一种直接规定。
鉴于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在举证存在的困难,建议企业在签订合同时最好采用书面形式,以减少法律风险。
合同签订后价格上涨的应对措施。当对方涨价时,受益方有权要求对方继续履行合同,如对方不同意,可起诉其违约。同时介绍了相关的法律知识,包括违约金的约定和调整,以及《民法典》与《合同法》的关系。
保密协议的内容,其中包括保密信息的定义、范围、载体以及保密义务。协议详细列出了需要保密的信息范围,如各类文件、合同、商业计划、客户数据库等。乙方在任职期间和离职后都有保密义务,不得泄露或披露保密信息。此外,还规定了专有服务和竞业禁止条款,乙方在任职期
买卖合同质量纠纷的相关法律规定和标准。出卖人需按合同约定质量要求交付标的物,如无约定,可按补充协议、合同有关条款或交易习惯确定质量标准。如出卖人提供的标的物存在质量瑕疵,买受人可依据法律规定提起诉讼。质量瑕疵包括外观、内在质量和包装瑕疵。
行政机关未履行监督职责是否应受处分的问题。根据我国相关法律,如未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导致严重后果,上级行政机关或监察机关可责令改正,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还需追究刑事责任。文章还介绍了行政许可申请的方式,包括书面申请、口头申请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