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律上,登记的股权人没有处分权是指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股权人不是真正的股权人,其要么完全没有股权,要么所登记的股权超越了自己应有的股权利益,抑或是虽然有股权、但因法律规定而没有处分权。无论哪种情形,均归为登记内容与实际股权或处分权不一致。导致这种权利不一致的原因很多,既可能是登记机构错误登记所致,也可能是当事人提供虚假材料所致。
在登记的股权与真实股权或处分权不一致时,如果登记的股权人不转让该股权,也不会有善意取得,故而,登记的股权人不仅需无处分权,还应实施转让股权的行为。从实践情况来看,并非所有无权转让股权的行为均能导致善意取得,在适用时必须严格按照股权善意取得构成要件进行筛选。
(一)作为构成要件的无权转让行为
(二)应予排除的无权转让行为
善意是个抽象概念,其拉丁语为Bona fides,意思是不知情。对于评判受让人善意之主观标准,主要有两种理论学说,即积极观念说和消极观念说。前者认为受让人必须具有将转让人视为原权利人的认识,根据转让人的权利外观而信赖其为真正的权利人,如此方构成善意。消极观念认为受让人只要不知道转让人为无权处分人即构成善意,此处的不知道既包括不能知道和不应知道。现今主流观点是消极观念说,笔者持相同观点,在判断善意时应考虑从事交易时的客观情况,根据财产的性质,是否有偿,价格的高低,转让人的状况及交易经验等综合判定。
善意取得应符合合理的时间标准,即确定第三人是否为善意的时间点或时间段。由于对物权真实信息一旦了解,即永为恶意,所以善意原则上须持续存在。持续善意的起点标注于交易的初始阶段,就股权转让而言,应于股权转让合同缔约之初。对于善意持续至何时点终止,观点不一。上文中笔者已提出,股权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应当参照不动产所有权的善意取得,而目前理论上对于不动产所有权善意取得中善意时间的把握尚存争议,主要有以下两种意见。其一,只要受让人在申请登记时为善意,无论此后是否知道登记簿错误,均不影响善意取得的成立。其二,将判断受让人是否为善意的时间点确定在记载于登记簿之时。鉴于当事人在向登记部门申请股权转让登记后,无法控制登记部门的工作节奏,把登记完成当成善意持续终点,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利益,故而,笔者认为,当事人在申请登记时为善意,就足以构成善意取得的善意。
对于善意的认定,还涉及举证责任的分配。由于受让人不知真实股权状况这一消极事实,要求其证明自己不知,逻辑上很难成立,实践中也很难实施。股权登记由国家机构办理,有国家信誉担保,理应具有公信力,只要无证据证明受让人知道真实股权信息的情况下,从受让人信赖股权登记的事实中,也应应推定受让人为善意。换言之,受让人无需主动证明自己为善意,而是应由提供反对意见的人来证明受让人为恶意。这一点在我国司法实务中得到了验证,如在上文提到的“彭丽静与梁喜平、王保山、金海岸有限公司股权转让侵权纠纷案”中,就是由原权利人承担证明受让人存在恶意的举证责任。
把支付合理价格作为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意味着受让人必须有偿取得股权。该要件之所以合理,是因为善意取得制度只适用于交易行为,而狭义上的交易是需要支付对价。再者,该制度是以牺牲原所有权人利益为代价,来保全受让人的利益,如果允许受让人无偿取得股权,则有悖于法律努力追求的公平价值。
如何确定股权的合理价格,不仅是法学问题,即使在投资界关于公司估值也有着市盈率法、市净率法、现金流折现法等多种方法来评估公司的价值。公司股权的价值不同于有形财产,属于不可替代物,无法通过探寻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来确定。其价值由多种因素构成,如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知识产权或专有技术、产品营利能力、人员素质、股东个人魅力等。非经评估机构专业评估,公司股权的价值难以客观真实。同时还要在评估基础上考虑双方约定的股权转让价格,由此才能体现股权完整的市场价格。
在司法实践中,价格是否合理,基本上仰赖于当事人双方的举证。法官在判断时,应重点把握住“合理的价格”中的“合理”,其并非绝对客观的概念,而是上下波动的,对此,不妨参考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合同法解释(二)》第19条的规定,以确认的基准价或市场价上下30%浮动为宜。
善意取得制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无权处分情形下的权利瑕疵,保护物权交易动态秩序,在物权领域将交付或者登记要求作为善意取得制度构成要件的情况下,股权善意取得也同样有这种机制,即受让人取得的股权必须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了变更登记。
任何法律制度设计的目的均在于达到一定的法律效果,股权善意取得制度同样如此。参照《物权法》106条第1款、第2款,在股权善意取得的情形下,受让人能终局取得股权,相应地在原股权人和让与人等关系人之间也会发生债法上的效果。
非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的风险分析,包括股权价值评估困难、公司章程规定的特殊性和股权质押的成立条件等方面。其中需要注意股权价值评估过程中目标公司信息的收集和评估机构的选取,还需关注公司章程是否有更高的股权质押规定。同时,股权质押的成立需满足签订股权质押合同
股权质押未办理质押登记的法律效力问题,以及股份公司股权转让及质押登记的监管难题。讨论了不同股东管理方式下的股份公司股权转让和质押问题,指出工商行政机关对未办理股权登记托管的股份公司的监管存在真空。同时,强调了公司对于股东的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并建议执法
甲方将其在公司的全部股权转让给乙方的协议内容。协议涵盖了股权转让的价格与付款方式、股权收益权的转让、甲方的回购权及义务、股权的管理、运用和处分,以及股权转让有关费用的承担等条款。
有限公司变更股东的工商登记程序的相关内容。首先介绍了变更登记的要求和无需办理工商变更登记的股权转让情况。然后阐述了股权转让的前提条件,包括公司的合法成立、出让人具备股东资格以及合法的股权取得程序。文章旨在帮助读者了解有限公司变更股东时的相关程序和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