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国家现行法律规定,危害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根据其情节严重程度,违法行为可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即犯罪行为)。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又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和违宪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现行法律,给社会造成某种危害的、有过错的行为。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犯罪行为是一定违法的行为,而违法行为不一定构成犯罪。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比违法行为严重,大多数犯罪行为要负刑事责任,而违法行为则承担行政责任或民事责任。
违法行为与其他行为也存在区别。首先,违法行为不同于违反道德的行为。虽然许多违法行为同时也违反道德,但并非所有违法行为都违反道德。同样,有些违反道德的行为并不构成违法行为。其次,违法行为不同于法律上无效的行为。违法行为不能达到行为人希望通过违法行为获得的法律效果,但法律上无效的行为并不都构成违法。
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侵害受法律保护的行政关系,但尚未构成犯罪的有过错的行政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行政违法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的违法行为,而狭义的行政违法仅指行政主体的违法行为。在此,我们采用狭义的定义。根据这一定义,行政违法是指行政主体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但尚未构成犯罪,依法需要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具有以下三大特征:
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定,损害他人民事权利的行为。
犯罪行为是指违反刑法并被刑法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
违宪行为是指违反宪法的行为。在理论上,违反宪法应该是严重的行为。然而,我国宪法对违宪行为的处罚没有具体规定,而一部分违宪行为在民法、刑法等其他法律中有所规定。例如,宪法规定了"公民的人身和尊严不可侵犯",如果实施非法拘留或辱骂他人,一般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被侵犯人可以提起民事诉讼。如果情节恶劣,构成非法拘禁罪或侮辱罪,将追究刑事责任。因此,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的行为。
村民委员会未经村民大会同意擅自提留征地补偿款行为的法律责任问题。该行为被视为违法犯罪行为,并涉及法律依据和相关后果。文章还介绍了村民权益的保护措施以及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在干预村民自治事项时的责任。
修建机场拆迁的三种法律方式:人民政府组织统一拆迁、自行拆迁和委托拆迁。修建机场拆迁属于公益项目,具有强制性。拆迁活动必须符合规划并纳入年度计划,以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公共利益的需要。
政府违法征地官司能否胜诉的问题。文章详细阐述了合法征地的程序,包括征地的批准程序和征地的实施程序,并指出状告征地违法行为的法律依据。在判断政府的征地行为是否违法后,才能确定官司能否胜诉。
强制拆迁的法律程序及步骤。在作出责成决定后,政府需提前通知被拆迁人并进行宣传解释工作。若被拆迁人未在规定期限内自动搬迁,则可实施强制搬迁,并需组织街道办事处等相关负责人作为证明人,公证部门进行证据保全。拆迁物品需妥善存放并通知当事人领取。执行时需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