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司法规定,只有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才有资格提起解散公司诉讼。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相关规定,可以提起解散公司诉讼的法定理由是“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那么,如何判断是否满足该法定理由呢?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于2008年5月12日公布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自2008年5月19日实施),对此进行了明确规定。
根据该司法解释的第一条规定,以下四种情形可以视为公司经营管理上的严重困难,即股东和董事之间的僵局导致公司陷入事实上的瘫痪状态,公司治理结构无法正常运作,无法进行正常经营活动。如果继续存在下去,将会对公司实质利益即股东利益造成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可以依法提起解散公司诉讼,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以下是可以作为解散公司诉讼的法定理由的四种情形:
财务公司违规的法律后果及法律责任,包括个人独资企业的解散与清算规则、财务公司支付困难的应对措施、支付危机下的接管与解散等内容。文章详细阐述了财务公司解散的原因、支付困难的应对措施、整顿和恢复的流程以及解散或撤销后的清算过程,并指出违反规定的处罚措施。
股票退市后的股权确认问题,阐述了股东的股权在股票退市后依然有效且不可随意撤资的法律规定。另外,本文还详细介绍了公司破产程序的流程,包括成立清算组、破产企业的全面接管、财务审计、破产财产的清理和清算、制定破产财产分配方案以及制定破产清算报告等环节。
营业执照过期对合同有效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只要公司未注销,法人资格仍然存在,签订的合同有效。但营业执照过期会导致公司解散和法人资格取消,此时签订的合同无效。处于清算状态的法人只能从事清算为目的的活动,无法缔结新的民事法律关系。因此,解散后的企业法人
股东因违法行为可能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对于股东出资瑕疵、抽逃资本、公司清算程序不合法以及公司与股东或其他公司混同等情况进行了详细阐述。当股东存在上述违法行为时,可能需要在特定情况下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或补充赔偿责任。同时,也介绍了相关的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