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违法拆迁和不公正的补偿时,常见的救济途径包括:
然而,并非所有的救济方式都适用于每个案件。本文将重点讨论媒体曝光这一救济途径。
媒体曝光作为一种救济途径,单独使用是否能够提高补偿的机会?媒体的影响力有大小之分,有优劣之别。现实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主流媒体无法涉及到每个案件,当地媒体不敢报道,而小众媒体的报道对于问题解决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效果。此外,报纸等媒体机构实际上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如果消息没有吸引力,报社甚至其他传媒机构都不会关注。因此,我们需要考虑案件的影响力是否足够大,热点是否足够吸引人,这是首要的考虑因素。
实践中,寻求媒体曝光也存在被骗的情况。例如,2010年4月,山东的张女士面临房屋拆迁。张女士认为当地政府给予的拆迁补偿款过低,因此一直拒绝拆迁。她将自己的遭遇发布在网上求助,一名冒充知名报社记者的女子何某谎称能够帮助张女士曝光拆迁问题,最终骗取了张女士6万元的“曝光费”。经过检察机关审查,发现何某是甘肃来京人员,她谎称自己是知名报社记者,以帮助受害人曝光事件、提高补偿款的事实,骗取被拆迁人的财产。
如果我们寻求媒体曝光,我们必须明确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不是与某个人或某个部门对抗(除非最终目的是为了得到一个说法),而是要获得合理的补偿,纠正违法行为。对于拆迁案件,一般会首先选择法律调查程序,找到对方的违法行为,施加压力给拆迁方,从而让拆迁方主动与我们谈判,提高补偿。如果能够通过谈判方式达到目的,我们就没有必要采取激化矛盾的手段。单纯依赖媒体介入,政府部门是否会改变态度,是否会进行商量,这是不确定的。
媒体曝光的内容需要经过审查,必须考察案件事实的真实性。新闻媒体并不会对每一个投诉案件进行采访曝光,他们会选择具有新颖性和舆论性的案件进行报道,而不会盲目曝光某个事件。而典型案件的界定也不仅仅取决于人数,对于接触面广泛的媒体来说,你的案件可能只是微不足道的小案件,可能会被忽略。因此,仅仅依赖媒体曝光处理问题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因此,在面对征地拆迁时,我们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提高补偿,实现我们的目标。
根据《刑法》第234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
根据《刑法》第275条的规定,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行为,可能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将受到7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事处罚。
根据《刑法》第245条的规定,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行为,将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刑事处罚。
根据《刑法》第246条的规定,以暴力或其他方式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情节严重的,将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的刑事处罚。
关于拆迁程序的问题,指出未签字就实施强拆是否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根据《行政强制法》和《城乡规划法》的规定,行政机关在强制拆除前需进行公告并限期要求当事人自行拆除。同时,《物权法》为房屋拆迁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强制拆迁仍需依法进行。文章还提及了关于建设单
未过户的小产权遇拆迁,原房主来争夺补偿款怎么办(《物权法》于2020.12.31失效)
未过户的小产权在拆迁时,原房主来争夺补偿款的法律问题。在《物权法》失效后,依据不动产登记制度,产权归属以登记为准。如未过户,产权仍归原房主所有。出现争议时,应协商解决,协商无果可通过诉讼解决。同时,《民法典》对不动产物权也有相关规定。
司法强拆的条件及相关法律规定。司法强拆需满足申请人适格、申请期限合法、被申请人履行法定义务三个条件。法律规定包括先补偿后搬迁、禁止非法方式迫使搬迁以及强制执行条件等。
强制拆迁的法律程序及步骤。在作出责成决定后,政府需提前通知被拆迁人并进行宣传解释工作。若被拆迁人未在规定期限内自动搬迁,则可实施强制搬迁,并需组织街道办事处等相关负责人作为证明人,公证部门进行证据保全。拆迁物品需妥善存放并通知当事人领取。执行时需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