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事行为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方式包括创设取得和移转取得两种情况。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创设取得主要是指通过订立承包经营合同,承包人与发包人之间建立合同关系,从而取得承包经营权。创设取得的方式可以是家庭承包,也可以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进行承包。
无论是通过哪种方式承包,都需要签订承包合同。承包合同在成立之日起生效,承包方在合同生效时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林权证、草原使用权证,并进行登记,以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存在。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移转取得是指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受让人通过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依法从承包人手中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
根据我国物权法的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有权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如果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希望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互换或转让,并要求进行登记,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请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未经登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将无法对抗善意第三人。
非基于民事行为而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主要涉及继承问题。根据继承法第3条的规定,承包经营权并未被明确列入遗产范围,因此在我国民法学界对于承包经营权能否继承存在不同的观点。然而,农村土地承包法承认继承承包人应得的承包收益,并有限度地承认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
具体而言:
如果以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林地承包经营权的承包人去世,其继承人可以在承包期内继续承包。
如果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设立的承包经营权的承包人去世,其继承人可以在承包期内继续承包。
原告郑某兴和被告耿某善在城口县同一乡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引发的纠纷。最初双方为了退耕还林地连片而达成了口头互换协议。然而,被告后来反悔并阻止原告耕种互换后的土地。经过法院审理,确认了双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协议的有效性,并判决被告停止侵害。文章还
李某与聂某互换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分析。根据合同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双方通过平等协商达成的互换协议有效,且互换土地耕种可视为交换土地承包经营权。虽然未经过村委会备案,但承包经营权流转未经备案不必然导致合同无效。
中国土地承包合同中除斥期间的相关规定。我国法律并未明确规定土地承包合同的除斥期间,但规定了承包期限。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草地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五十年,林地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七十年。对于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期限需经特别批准方可延长。
单方变更和解除合同存在的问题,涉及发包方和承包方两个方面。承包方可能出现合同主体变更、改变土地使用用途、改变承包性质或建房、承包改租赁及未交纳承包费等问题。发包方则可能受某些因素影响单方干涉承包方经营自主权,或在市场行情变化时单方收回土地或以高额承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