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外执行是指根据罪犯特殊情况,暂时改变刑罚执行场所和方式,在监狱外执行刑罚的一种制度。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拘役的罪犯,由于特殊原因不适合收监执行,根据法律规定,可以由居住地社区矫正机构执行,实施监外执行。但对于被判处死刑或死缓未减刑的罪犯,一律收监执行。
在监外执行期间,罪犯的刑期仍然会被计算在内。如果监外执行的原因消失(如病愈、哺乳期满),如果刑期未满,将继续收监执行;如果刑期已满,则应及时释放。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54条的规定,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的罪犯,以下情形之一可以暂予监外执行:
如果罪犯患有严重疾病,需要在监外接受治疗,可以被暂予监外执行。
对于怀孕或正在哺乳婴儿的女性罪犯,可以被暂予监外执行。
对于生活不能自理,但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的罪犯,可以被暂予监外执行。
对于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如果符合以上第二项规定情形,也可以被暂予监外执行。
对于可能对社会造成危险或自伤自残的罪犯,不得暂予监外执行。
对于确实患有严重疾病,必须在监外接受治疗的罪犯,需要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诊断并开具证明文件。
对于暂予监外执行的服刑人员,如果符合以下情形之一,依法应当收监:
如果服刑人员重新违法犯罪,应当被收监执行。
如果服刑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公安机关的监管规定,情节严重但尚未构成犯罪,应当被收监执行。
如果服刑人员采取非法手段骗取保外就医,应当被收监执行。
如果服刑人员经过治疗疾病痊愈或病情基本好转,但刑期尚未满,应当被收监执行。
如果服刑人员办理保外就医后故意拖延就医时间,以自伤、自残、欺骗等手段,应当被收监执行。
采取非法手段骗取保外就医或保外就医期间未经公安机关批准擅自外出的时间不计入刑期执行。
监视居住作为拘捕前置措施的法律问题。在实践中,一些侦查机关将监视居住作为临时性措施,用于在短时间难以获得逮捕和定罪证据的犯罪嫌疑人。但按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监视居住应符合特定情况,不应作为拘捕前置措施。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需遵守规定,若无违规
暂予监外执行期间社区矫正人员再次犯罪的情形,并根据相关规定列举了收监执行的多种情形。暂予监外执行的服刑人员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如患有严重疾病、怀孕或哺乳等。办理暂予监外执行需经过一系列程序,包括研究、审核、病残鉴定等。批准机关将决定通知相关单位,并由取
暂予监外执行的考验期间规定。暂予监外执行是特殊的刑罚执行方式,考验期未明确规定。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和拘役的罪犯,因特殊原因不宜在监狱内执行刑罚。执行期间计入原判刑罚之内,与假释有所区别。
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的连续转化问题。根据《公安部关于监视居住期满后能否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强制措施问题的批复》等相关规定,监视居住和取保候审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连续转化。法律依据表明,在符合特定条件的情况下,公安机关可以对监视居住期满的犯罪嫌疑人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