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受理阶段 > 公诉 > 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是如何判决的

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是如何判决的

时间:2024-11-08 浏览:1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20617
【刑事诉讼法措施】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

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的程序及判决

审理公诉案件的程序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受理公诉案件后一个月以内应当宣判,最迟不得超过一个半月。然而,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63条的规定,如果符合规定情形之一,经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决定,可以再延长一个月。在法庭审理后,人民法院根据查明的事实、证据和相关法律规定,作出以下判决。

判决的种类

根据案件的情况,人民法院可以作出以下判决:1. 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2. 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无罪的,应当作出无罪判决。3. 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被告人、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不服,有权以书状或口头方式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也可以提出上诉。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十日。

第二审的程序及处理

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开庭审理。如果事实清楚,可以不开庭审理,仅通过阅卷、讯问被告人以及听取其他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来进行审理。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不服第一审判决的上诉、抗诉案件进行审理后,应当根据以下情形进行处理:1. 如果原判决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应当裁定驳回上诉或抗诉,维持原判。2. 如果原判决认定事实无误,但适用法律有错误或量刑不当,应当改判。3. 如果原判决事实不清楚或证据不足,可以在查清事实后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销原判,将案件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第二审的判决、裁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都是终审的判决、裁定。被告人不能再上诉。

影响量刑的情节

法定量刑情节

以下情节可以影响量刑:1. 应当免除处罚的情节:没有造成损害的中止犯。2. 可以免除处罚的情节: (1) 犯罪较轻且自首的情节。 (2) 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在收获前自动铲除的情节。3. 应当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的情节: (1) 防卫过当的情节。 (2) 避险过当的情节。 (3) 胁从犯的情节。 (4) 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情节。4. 应当减轻处罚的情节:造成损害的中止犯。5. 可以免除或减轻处罚的情节:在国外犯罪,已在外国受过刑罚处罚的情节。6. 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的情节: (1) 有重大立功表现的情节。 (2) 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向公司、企业工作人员行贿行为的情节。 (3) 个人贪污数额在5000元以上不满1万元,犯罪后有悔改表现、积极退赃的情节。 (4) 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行为的情节。 (5) 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介绍贿赂行为的情节。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刑事诉讼法证据不足不起诉的影响

    刑事诉讼法中证据不足不起诉的影响。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案件时,若发现证据不足或可能存在非法收集证据的情况,可选择要求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经过二次补充侦查后,如仍认为证据不足,将做出不起诉决定,涉案人员不会有案底记录,对其个人声誉和未来发展有积极影响。

  • 独任审理的适用情形

    独任审理的适用情形。包括基层人民法院及派出庭用简易程序审理的一审案件、特别程序(选民资格和重大疑难案件除外)、非讼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中的除权判决程序除外)等适用独任审理的情形,并明确了适用独任审理的法院为基层法院及派出法庭,同时指出简易程序适用于审判

  • 公诉案件的定义和特点

    公诉案件的定义、特点以及在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的法律咨询。公诉案件是由检察机关代表国家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而提起诉讼的案件。在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关于原告代理人对刑事部分判决的疑问,律师解答称只能申请抗诉。文章还强调了公诉案件的重要性和作用,包括打击犯罪

  • 刑事案件的撤案程序

    刑事案件中的撤案程序。在派出所立案侦查过程中,若事实不清或证据不足,可停止侦查。自诉刑事案件中,自诉人可在判决前与被告人和解或撤回自诉,但涉及特定情况则不适用调解。公诉案件的撤案决定权在检察机关,受害者可就刑事附带民事部分接受调解。根据刑事诉讼法,特

  • 被害人撤诉是否意味着放弃追究法律责任?
  • 刑事诉讼法第172条规定:公诉程序的提起
  • 公诉意见书:故意伤害罪
受理阶段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