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人大就《侵权责任法(草案)》进行了审议。在草案中,关于“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务人员有过错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条款明确表示,受害人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医务人员有过错才能要求赔偿。(1月4日《信息时报》)这一条款几乎是对最高法院原有规定的颠覆。医疗界对此表示赞同,但患者和一些民众却强烈反对。
根据最高法院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的规定,以往在医疗事故中实行的是举证责任倒置,即由医院举证自己没有过错。而现有的草案明确规定,要由患者来举证医生有过错,否则不能获得赔偿。
美国实行的是患者举证医生有过错的规则,但前提是要充分保障患者的知情权。在审理医疗诉讼案件时,美国法院要求患者提交证明医师存在过失的初步证据,通常需要提供专家证言,然后才能将案件提交陪审团进行审理。在美国,医患关系是“参与——协商模式”,即医生和患者是法律地位平等的服务与被服务者的关系,医生提出诊疗意见,患者知情,参与讨论并有权决定是否采用这种诊疗方案。患者或家属可以因为医院或医师未经其同意实施医疗行为,或者未告知相关信息而提起诉讼。因此,医生在医疗活动过程中要尊重患者的权利,以免成为被告;而大部分患者和家属在没有发生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之前就已经了解了自己的病情和治疗过程。对于他们来说,举证的难度并不十分大。(参见左-菁、张*璐《中美医疗事故举证责任立法比较》)
《侵权责任法(草案)》也特别关注了患者知情权的保障问题。除了规定“受害人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医务人员有过错才能要求赔偿”外,草案还规定了3种情况需要由医疗机构举证: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诊疗规范的;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伪造或者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此外,草案还规定:医务人员没有尽到告知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然而,这样的规定对于患者知情权的保障并不完善。例如,要让医疗机构负举证自己无过错的责任,患者必须首先举证医生存在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诊疗规范的行为,或者医生隐匿了相关资料。但是,患者并非专业人士,信息根本不对称,他们如何知道医生违反了相关规范,如何知道医生隐匿了相关资料?
因此,《侵权责任法(草案)》取消医疗事故举证倒置的规定并非不可讨论,但前提是要充分保障患者的知情权。例如,原则上患者需要举证医务人员有过错,但医务人员也必须举证自身没有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诊疗规范的行为;没有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行为;没有伪造或者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行为;并履行了法定的告知义务,否则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作者系江西检察官)
再审申请中证据的相关问题。包括新证据的定义、提供的时限、不采纳非新证据的处理、逾期提供证据的处理、再审申请中的新证据以及逾期提供证据理由成立的情形。强调了新证据的重要性和规定,以及不同情况下证据的处理方式和后果。
杨某诉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某分公司保险合同理赔纠纷案
杨之旺与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之间的保险合同理赔纠纷案。杨之旺提起上诉,要求赔付意外伤害保险金。但法院认为,杨之旺未支付被保险人倪林娟意外伤害附加险的保费,且未能提供证据证明自己已支付该费用,因此其要求赔付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法院不予
火灾责任认定的实施部门。根据我国消防法规定,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负责火灾责任认定,包括封闭火灾现场、调查火灾原因等。火灾事故认定书是处理火灾事故的证据,相关单位和个人需配合调查并如实提供情况。
证明履行赡养义务的证据类型和法律规定。证据类型包括物证、书证、证人证言和视听资料等,而根据法律规定,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后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当事人有责任提供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如果无法自行收集证据,法院会进行相关的调查收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