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人大就《侵权责任法(草案)》进行了审议。在草案中,关于“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务人员有过错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条款明确表示,受害人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医务人员有过错才能要求赔偿。(1月4日《信息时报》)这一条款几乎是对最高法院原有规定的颠覆。医疗界对此表示赞同,但患者和一些民众却强烈反对。
根据最高法院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的规定,以往在医疗事故中实行的是举证责任倒置,即由医院举证自己没有过错。而现有的草案明确规定,要由患者来举证医生有过错,否则不能获得赔偿。
美国实行的是患者举证医生有过错的规则,但前提是要充分保障患者的知情权。在审理医疗诉讼案件时,美国法院要求患者提交证明医师存在过失的初步证据,通常需要提供专家证言,然后才能将案件提交陪审团进行审理。在美国,医患关系是“参与——协商模式”,即医生和患者是法律地位平等的服务与被服务者的关系,医生提出诊疗意见,患者知情,参与讨论并有权决定是否采用这种诊疗方案。患者或家属可以因为医院或医师未经其同意实施医疗行为,或者未告知相关信息而提起诉讼。因此,医生在医疗活动过程中要尊重患者的权利,以免成为被告;而大部分患者和家属在没有发生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之前就已经了解了自己的病情和治疗过程。对于他们来说,举证的难度并不十分大。(参见左-菁、张*璐《中美医疗事故举证责任立法比较》)
《侵权责任法(草案)》也特别关注了患者知情权的保障问题。除了规定“受害人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医务人员有过错才能要求赔偿”外,草案还规定了3种情况需要由医疗机构举证: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诊疗规范的;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伪造或者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此外,草案还规定:医务人员没有尽到告知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然而,这样的规定对于患者知情权的保障并不完善。例如,要让医疗机构负举证自己无过错的责任,患者必须首先举证医生存在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诊疗规范的行为,或者医生隐匿了相关资料。但是,患者并非专业人士,信息根本不对称,他们如何知道医生违反了相关规范,如何知道医生隐匿了相关资料?
因此,《侵权责任法(草案)》取消医疗事故举证倒置的规定并非不可讨论,但前提是要充分保障患者的知情权。例如,原则上患者需要举证医务人员有过错,但医务人员也必须举证自身没有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诊疗规范的行为;没有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行为;没有伪造或者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行为;并履行了法定的告知义务,否则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作者系江西检察官)
非法行医罪与医疗事故罪的区别。非法行医罪是违反医疗管理法律、法规,擅自从事医疗活动的行为;而医疗事故罪则是在合法的诊疗护理过程中,医务人员违反规章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两者在客观方面、主体和主观方面存在差异,非法行医罪主体为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
医疗事故住院期限及赔偿的相关问题。住院期限没有具体规定,赔偿数额考虑医疗事故的等级、责任程度和患者原有疾病状况等因素。赔偿项目包括医疗费用、误工费用、住院伙食补助费用等。医疗保险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用于解决劳动者因患病或受伤带来的医疗风险。
医疗事故的赔偿标准,包括医疗费用的计算方式、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陪护费、残疾生活补助费等多个方面。对于不同的费用和赔偿项目,标准根据患者病情和收入状况有所不同。同时,还规定了参与处理医疗事故的患者近亲属的相关费用计算方法。具体标准可能会因地区和具
医疗事故赔偿的法律途径和计算标准。当发生医疗事故时,双方可以通过协商或调解解决争议,如协商无果,当事人可提起民事诉讼。赔偿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陪护费、残疾生活补助费和残疾用具费等。患者可以申请医疗事故鉴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如确认为医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