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人大就《侵权责任法(草案)》进行了审议。在草案中,关于“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务人员有过错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条款明确表示,受害人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医务人员有过错才能要求赔偿。(1月4日《信息时报》)这一条款几乎是对最高法院原有规定的颠覆。医疗界对此表示赞同,但患者和一些民众却强烈反对。
根据最高法院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的规定,以往在医疗事故中实行的是举证责任倒置,即由医院举证自己没有过错。而现有的草案明确规定,要由患者来举证医生有过错,否则不能获得赔偿。
美国实行的是患者举证医生有过错的规则,但前提是要充分保障患者的知情权。在审理医疗诉讼案件时,美国法院要求患者提交证明医师存在过失的初步证据,通常需要提供专家证言,然后才能将案件提交陪审团进行审理。在美国,医患关系是“参与——协商模式”,即医生和患者是法律地位平等的服务与被服务者的关系,医生提出诊疗意见,患者知情,参与讨论并有权决定是否采用这种诊疗方案。患者或家属可以因为医院或医师未经其同意实施医疗行为,或者未告知相关信息而提起诉讼。因此,医生在医疗活动过程中要尊重患者的权利,以免成为被告;而大部分患者和家属在没有发生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之前就已经了解了自己的病情和治疗过程。对于他们来说,举证的难度并不十分大。(参见左-菁、张*璐《中美医疗事故举证责任立法比较》)
《侵权责任法(草案)》也特别关注了患者知情权的保障问题。除了规定“受害人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医务人员有过错才能要求赔偿”外,草案还规定了3种情况需要由医疗机构举证: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诊疗规范的;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伪造或者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此外,草案还规定:医务人员没有尽到告知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然而,这样的规定对于患者知情权的保障并不完善。例如,要让医疗机构负举证自己无过错的责任,患者必须首先举证医生存在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诊疗规范的行为,或者医生隐匿了相关资料。但是,患者并非专业人士,信息根本不对称,他们如何知道医生违反了相关规范,如何知道医生隐匿了相关资料?
因此,《侵权责任法(草案)》取消医疗事故举证倒置的规定并非不可讨论,但前提是要充分保障患者的知情权。例如,原则上患者需要举证医务人员有过错,但医务人员也必须举证自身没有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诊疗规范的行为;没有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行为;没有伪造或者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行为;并履行了法定的告知义务,否则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作者系江西检察官)
股东知情权的内容、理论依据以及我国法律规定存在的问题。股东知情权包括查阅权、质询权、公司检查人选任请求权和诉讼救济请求权等。我国公司法对股东知情权的规定过于简单笼统,缺乏完整逻辑体系,存在对股东质询权不明确和外部检查人选任权缺失等问题。
林地征收的补偿标准和相关法律规定。包括各类土地的征收补偿费用标准、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等,并强调了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包括拟征地用途、位置、补偿标准等信息的告知和确认,以及申请听证的权利等。同时,文章还涉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公告和听取意见、特殊情况
患者知情权的起源、概念及具体内容,分析了患者知情权被侵犯的原因,包括法律监管的缺乏、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医生职业道德的缺失等。同时,提出了完善患者知情权法律保护的建议和对策,包括加大宣传、提高患者医疗知识和法律意识,改革医疗体制,促进医患关系融洽,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消费者的基本权利,包括人身、财产安全权利,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利,公平交易权利,赔偿权利,维权团体权利,知识获取权利,尊重权利以及监督权利等九项权利。文章详细阐述了每一项权利的内涵和消费者的权益保护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