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发生后,双方首先进行医患沟通。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有义务尊重患方的知情权,应当向患者做出专业性的病情及诊断治疗经过的说明解释,并加强与患方的沟通,以消除误会、化解矛盾。
如果医患沟通无法解决纠纷,双方可以选择调解方式。调解过程应当遵循合法、合理、自愿的原则,通过沟通和互谅互让,达成一致和解意见。如果双方达成一致,应当签订协议书并由医、患双方签字盖章。
如果双方无法通过自行调解解决纠纷,可以寻求第三方的调解。第三方调解机构将介入医疗纠纷的调解过程,协助双方达成和解意见。
如果纠纷无法通过调解解决,可以进行司法鉴定。司法鉴定分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司法鉴定两种类型。鉴定结果将作为法律程序处理的依据。一般情况下,司法鉴定需要在三十个工作日内完成。
在司法鉴定完成后,可以进行法律诉讼。法院判决后,如果任何一方当事人对一审法院判决不服,可以在收到判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原受理法院的上级法院提出上诉。上诉期间,一审判决不会生效。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如果上诉期满未上诉或两审终审后,判决将产生法律效力。
一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再次申请过程。申请人对先前鉴定的”诊治概要”、”分析意见”和”结论”表示不服,并详细列举了对鉴定结果的不同看法和依据。申请人认为鉴定结果不符合事实、不科学、不公正,特别是在医疗过程的常规遵守和告知义务履行方面存在问题。因此,申请
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及医疗行为责任豁免制度。医院对于医疗纠纷投诉有详细的接待规定和处理程序,包括病历管理、科室主任的职责、患者死亡后的处理、病历复印与封存、医教部门的角色以及答复患者的时限等。医疗行为豁免制度因医疗行业的高度不确定性和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
医疗事故鉴定结论的解读。鉴定结论需得到超过半数专家的一致意见,并详细记录每位专家的意见和讨论情况。专家鉴定组需综合分析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作用及患者原有疾病状况等因素,判定医疗过失行为的责任程度,分为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轻微责
定点医疗机构的申请书的撰写要求。包括填写方式、申请内容、机构类型选择、大型医疗设备清单的填写要求,以及提交时需附加的各种材料。同时,还提到了统计范围和单病种种类及价格目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