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报告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三条的规定,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生或发现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发生医疗事故争议的,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及时向本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专(兼)职人员报告。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专(兼)职人员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并如实向本医疗机构的负责人报告,并向患者通报、解释。对于发生医疗事故的情况,医疗机构应按规定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对于发生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情况,医疗机构应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2、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害扩大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五条的规定,发生或发现医疗过失行为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损害扩大。3、保管各种资料,封存现场实物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九条的规定,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或抢夺病例资料。根据第十六条的规定,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会诊意见、病程记录应在医患双方在场的情况下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病历资料可以是复印件,由医疗机构保管。根据第十七条的规定,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的,医患双方应共同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现场实物由医疗机构保管。需要检验的,应由双方共同指定的、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如果双方无法共同指定,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对于疑似输血引起不良后果,需要对血液进行封存保留的情况,医疗机构应通知提供该血液的采供血机构派员到场。4、调查
医疗单位对发生的医疗事故或事件应立即进行调查、处理,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个体开业的医务人员发生的医疗事故或事件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调查、处理。病员及其家属也可以向医疗单位提出查处要求。对医疗事故或事件进行调查的过程实际上是为处理医疗事故或事件寻找根据,分析造成事故或事件的原因和过程,这是整个处理医疗事故或事件的关键环节。5、做出结论
医疗事故处理部门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最后做出对事故的处理意见。对于不构成医疗事故的案件,应以书面形式详细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情况和理由。对于构成医疗事故的案件,要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责令医疗责任人员承担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对于构成医疗事故罪的案件,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一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再次申请过程。申请人对先前鉴定的”诊治概要”、”分析意见”和”结论”表示不服,并详细列举了对鉴定结果的不同看法和依据。申请人认为鉴定结果不符合事实、不科学、不公正,特别是在医疗过程的常规遵守和告知义务履行方面存在问题。因此,申请
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及医疗行为责任豁免制度。医院对于医疗纠纷投诉有详细的接待规定和处理程序,包括病历管理、科室主任的职责、患者死亡后的处理、病历复印与封存、医教部门的角色以及答复患者的时限等。医疗行为豁免制度因医疗行业的高度不确定性和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
定点医疗机构的申请书的撰写要求。包括填写方式、申请内容、机构类型选择、大型医疗设备清单的填写要求,以及提交时需附加的各种材料。同时,还提到了统计范围和单病种种类及价格目录的要求。
医疗纠纷的处理时间问题。医疗纠纷处理时间因情况不同而异,简单的纠纷可能在数月内处理完毕,复杂的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更久。涉及证据清晰、责任认定容易达成一致的纠纷处理较快,涉及复杂医学问题和责任认定分歧较大的纠纷处理较慢。医疗纠纷的开庭时间和立案时间也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