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简介:未归还到期借款转让给他人,借贷关系是否有效
2010年1月15日,谢某与吴某签订了一份协议书。该协议书载明:谢某向吴某在2007年4月至9月间借款30万元,协议借款利息按月息6分计息。2010年1月15日双方结算,谢某结欠吴某利息100万元。此款自2010年1月15日起不再计息。并且双方商定谢某在2010年4月30日前反借给吴某50万元(不少于30万元)也按月息6分计息,用所累计的利息抵充偿还原结欠吴某的利息款。直到抵充完毕后,吴某将本金返还谢某。签订协议后,谢某未出借给吴某50万元。2012年4月16日,吴某因不能归还许某的借款,将其对谢某的上述债权转让给许某,由许某直接向谢某主张。许某认为,其与吴某间的借贷关系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合法有效;因吴某不能归还许某到期借款,将其对谢某享有的债权转让给许某,是合法有效的。故请求法院判令谢某:一、立即归还借款130万元,并支付自2010年1月16日起至清偿日止的逾期付款利息(其中计算至2012年4月20日为193830元);二、承担本案诉讼费。
法院判决:应当及时偿还借款
2007年4月10日,谢某向吴某借款20万元;2007年7月29日,谢某又向吴某借款50万元;2007年10月19日,谢某再次向吴某借款30万元。期间,谢某于同年8月17日向吴某返还借款50万元,并支付了利息2万元;于同年10月26日向吴某返还借款15万元,同年10月28日向吴某返还借款5万元。2007年11月1日,吴某与谢某进行了结算,吴某在印有**美新建筑装潢有限公司的纸张上书写了一份“结算清单”交给谢某。该结算清单除记明每笔借款的时间外,还记明了2007年7月29日所借的50万元已于同年8月17日全额返还,并收取了利息2万元;2007年10月19日所借的30万元,已于同年10月26日返还15万元、10月29日(实为10月28日)返还5万元。该结算清单同时记明三笔借款所欠利息:第一笔借款所欠利息为158400元、第二笔借款所欠利息为2万元、第三笔借款所欠利息为12600元,利息合计为191000元,连同所欠借款30万元,总计借款为491000元。该结算清单上所载明的谢某返还吴某的借款15万元和5万元,结合谢某提供的还款凭证,均可认定是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转入卡号为622202120500021****、用户名为韩-琦的银行卡。根据吴某的结算清单上所载明的谢某欠吴某的借款利息191000元,经核算,吴某向谢某出借的借款月利率达12%,并且吴某将上述利息计入了所欠的借款本金。
律师说法:如何认定本案的借贷关系
吴某与谢某之间的民间借贷关系,系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示,但双方间借款所涉及的利率,开始时达到月利率12%,以后按月利率6%计算,远远超过法律规定的上限,而且还将高利息计入本金计算复利。双方有关借款利率的约定,违反了国家的有关规定。经核算,2010年1月15日吴某与谢某签订的协议书中受法律保护的债权仅占少部分,且在2010年已全部清偿。该协议书中大部分属于不受法律保护的高利息(包括复利)。虽吴某向许某转让债权的程序未违反法律规定,但吴某与许某于2012年4月16日签订债权转让书所转让的债权,属于不受法律保护的高利息。
借款到期日超过三年后是否能提起诉讼的问题。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即使超过三年的诉讼时效,仍然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只要满足起诉条件,法院将予以受理。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民间借贷纠纷处理的原则和规定。
民间借贷利息个税的相关问题。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个人借款利息收入应缴纳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分类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等,均适用超额累进税率或比例税率。对于劳务报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等,也适用20
在我国法律下,借款合同生效的要件之一是借款人收到出借人以现金支付的借款可以作为借款合同生效的依据。此外,文章还阐述了网络民间借贷纠纷的管辖确定问题,包括原告择地诉讼选择权以及合同履行地的确定原则,特别是以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的规定。
债权转让与代位求偿在成立要件、法律后果以及解决企业三角债的价值功能方面的区别。债权转让需要让与人与受让人达成协议,而代位求偿则允许债权人在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时直接向次债务人行使权利。在法律后果上,债权转让消灭让与人与受让人的债权债务关系,而代位权诉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