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推进商标战略的实施,规范驰名商标的认定工作,促进驰名商标认定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切实维护商标权人的合法权益,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优化创新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一节 驰名商标认定应考虑的因素、证据材料
根据《商标法》第十四条的规定,认定驰名商标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1. 相关公众对该商标的知晓程度;
2. 该商标使用的持续时间;
3. 该商标的任何宣传工作的持续时间、程度和地理范围;
4. 该商标作为驰名商标受保护的记录;
5. 该商标驰名的其他因素。
认定驰名商标应当审查以下证明商标驰名的证据材料:
1. 证明相关公众对该商标知晓程度的有关材料;
2. 证明该商标使用持续时间的有关材料;
3. 证明该商标的任何宣传工作的持续时间、程度和地理范围的有关材料;
4. 证明该商标作为驰名商标受保护记录的有关材料;
5. 证明该商标驰名的其他证据材料。
第二节 商标管理程序中的审查
商标局应严格、准确、依法开展驰名商标认定工作,并指导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驰名商标认定申请工作中严格把关,确保申请材料内容真实、准确。
第三节 商标异议程序中的审查
对于在商标异议(含国际注册程序中的商标异议)程序中提出的驰名商标认定申请,原则上根据商标异议的申请时间顺序进行审理。
第四节 商标异议复审、商标争议程序中的审查
对于在商标异议复审、商标争议程序中提出的驰名商标认定申请,商标评审委员会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审理。
驰名商标认定委员会按照相关规定对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提交的驰名商标审定意见进行复审,并将复审拟认定的驰名商标报总局局长办公会议核审。
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应将驰名商标的认定工作列为廉政风险点,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加强风险点管理。
本细则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负责解释。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驰名商标的认定方法在中国经历了由主动认定、集中管理到被动保护、个案认定的转变。驰名商标是指经过有权机关依照法律程序认定为驰名商标的商标。申请驰名商标的条件包括:必须是享有良好商品质量信誉的商标,为公众所熟知的商标,以及在相当规模的地域范围内享有声誉的
驰名商标的认定方式有两种基本模式:主动认定和被动认定。被动认定是在商标所有人主张权利时,有关部门对其商标是否驰名进行认定。被动认定是司法机关认定驰名商标的基本模式,被视为国际惯例。被动认定为驰名商标提供了消极被动的保护,但是解决了已实际发生的权利纠纷
驰名商标司法认定的原则有按需认定原则、被动认定原则、个案认定原则、事实认定原则、严格管辖原则和主动审查原则。这些原则在最新颁布的《关于在审理侵犯商标权等民事纠纷案件中认定和保护驰名商标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均有所体现。人民法院可以依据《驰名商标认
第一条为推进商标战略的实施,规范驰名商标的认定工作,促进驰名商标认定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切实维护商标权人的合法权益,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优化创新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