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知识产权法 > 其它知识产权相关 > 知识产权解释 > 申请认定驰名商标的法定途径有哪些

申请认定驰名商标的法定途径有哪些

时间:2020-05-25 浏览:1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47371
申请认定驰名商标的法定途径有哪些,关于这个问题手心律师网小编为你整理了一下关于这问题的资料,如果你想知道关于申请认定驰名商标的法定途径有哪些这个问题,如果你想知道,请跟着小编一起往看吧,马上为你解答,跟上手心律师网小编的步伐一起往下看吧。

根据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及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企业获得驰名商标称号的法定途径有五种:

一、是直接申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驰名商标。

企业可以向当地工商局提出申请,并提交有关证明商标驰名的证据材料,由工商局调查核实后,逐级推荐上报,由商标局认定。

二、是在商标异议程序中一并向商标局申请认定驰名商标。

《商标法》第13条规定:“就相同或者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就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已经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企业如果认为他人经商标局初步审定并公告的商标违反《商标法》第13条规定的,可以依据《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向商标局提出异议,在请求不予注册他人商标的同时,提交证明自己商标驰名的有关材料,由商标局予以认定。

三、是在商标争议程序中一并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认定驰名商标。

如果企业认为他人已经注册的商标违反《商标法》第13条规定的,可以依据《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向商标评审委员会提交证明自己商标驰名的有关材料,在请求裁定撤销该注册不当商标的同时,由商标评审委员会认定自己的商标为驰名商标。

四、是在商标侵权行政处理过程中,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认定驰名商标。

企业如果认为他人使用的商标侵犯自己的商标专用权,可以向案件发生地的市(地、州)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禁止使用的书面请求,并提交证明自身商标驰名的有关材料。商标局则应当在收到有关案件材料之日起6个月内作出认定。未被认定为驰名商标的,自认定结果作出之日起1年内,当事人不得以同一商标就相同的事实和理由再次提出认定请求。

五、是在商标侵权民事诉讼程序中申请人民法院依法认定驰名商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2?32号)第22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商标纠纷案件中,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和案件的具体情况,可以对涉及的注册商标是否驰名依法作出认定。认定驰名商标,应当依照《商标法》第14条的规定进行。”据此,企业的商标权利如果被他人侵犯,可以在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时,提交证明自己商标驰名的有关证据材料,一并申请法院认定自己的商标为驰名商标。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侵犯商标权的没收物品如何处置

    侵犯商标权的没收物品处置方式和商标侵权赔偿金额标准。没收物品通常会被销毁,驰名商标会受保护。赔偿金额根据实际损失、侵权人获利或商标许可费确定,如难以确定,则参考相关证据和法院裁定。权利人需举证,侵权人如不提供真实账簿资料,法院可参照权利人主张和证据判

  • 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管辖

    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管辖问题,将案件分为特殊类型和一般类型两类。四川高院对大额诉讼的一审知识产权民事案件有管辖权,其他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特定类型如专利、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纠纷案件,以及涉及驰名商标认定和垄断纠纷案件,由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

  • 摹仿翻译他人驰名商标的法律责任

    摹仿翻译他人驰名商标的法律责任。人民法院对摹仿翻译驰名商标的行为会进行限制和禁止。对于商标侵权行为的种类,包括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标、销售侵权商品、伪造商标标识等。同时,人民法院在保护驰名商标时会考虑商标注册情况、商标法规定以及驰名商标认定的作用等因素。

  • 商标注册、管理和复审工作中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责和违法行为

    商标注册、管理和复审工作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责及违法行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依法履职,避免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犯罪责任包括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和受贿罪,根据不同情节可处以不同刑罚。行政责任则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行政处分。

  • 黄金等假冒注册商标案
  • 著名商标申请的好处
  • 商标驰名的证据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