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伪造是指票据行为人以他人名义进行票据行为的行为,而不使用自己的真实名称。票据伪造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票据伪造包括出票、背书、承兑、保证等行为的伪造;狭义的票据伪造仅指出票伪造,即以他人名义出票。根据法律规定,如果票据伪造是指出票伪造,那么该票据将被视为实质上无效,持票人无法获得支付请求权。当持票人持有出票伪造的票据要求付款时,付款人有责任进行审查。
如果出票人在付款人处预留了其签章的印样或笔迹(预留印鉴),付款人应该认真核对出票签章与预留印鉴是否一致。对于印章的核对通常采用对角折叠比较法,对于笔迹的核对只能是外观形态的比较。由于付款人不是专业的鉴定专家,也没有获得任何机构的授权来进行印章、笔迹鉴定,因此在实践中,付款人能够进行的审查有限。
票据变造是指无更改权人擅自更改票据上除签章以外的其他记载事项的行为。根据我国票据法规定,除了票据金额、出票日期和收款人名称不可更改外,其他记载事项可以由更改权人即原记载人依法进行更改。如果更改权人和无更改权人对不可更改的记载事项进行更改,那么该票据将被视为无效。票据变造可以分为显示痕迹的变造和不显示痕迹的变造。如果付款人对显示痕迹变造的票据进行付款,将被视为疏于审查和重大过失付款,需要承担责任。对于不显示痕迹的变造票据,如果付款人在履行审查义务后付款,将被视为善意付款,可以免责。
然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查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69条的规定,如果付款人未能识别出伪造、变造的票据或身份证明而错误付款,将被认定为“重大过失”,需要承担民事责任。付款人在承担责任后,有权向伪造、变造者追偿。笔者认为,这条司法解释与我国票据法第57条的规定相悖,对付款人不公平。建议修改该司法解释,在“未能识别出”后加上“显示痕迹的”定语,以更客观和公正地判断付款人的责任。
期前付款是指付款人在汇票到期日之前向提示付款人支付票据金额的行为,也被称为任意付款。在票据到期日之前,持票人通常不能要求付款,但付款人有权拒绝期前付款请求。然而,如果付款人愿意进行期前付款,并且持票人也同意接受,根据票据法的规定,付款人将承担相应的责任。
根据我国票据法第58条的规定,对于定日付款、出票后定期付款或见票后定期付款的汇票,付款人在到期日之前进行付款时,应自行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意味着付款人在期前付款时应承担实质审查的责任。实质审查责任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付款人应对持票人是否真实的权利人进行实质审查。如果持票人在形式上具备合法权利人的资格,但实际上并非真正的权利人,那么付款人不能免除再次付款的责任,即付款不能视为善意付款。其次,如果在到期前出票人撤销支付委托或停止支付等情况发生,已经进行期前付款的付款人必须承担由期前付款导致的损失。
汇票承兑和付款义务的相关内容。汇票是书面债权凭证,出票人签发并交付给收款人。收款人可向付款人请求付款,付款人有承担付款义务的责任。提示承兑和承兑行为是汇票流程中的重要环节。付款人同意承兑后承担无条件付款义务,拒绝承兑则不构成对收款人的票据责任。收款人
付款请求权与追索权的区别,以及付款人的形式审查义务,包括票据的样式、记载事项、更改情况、签章和金额等。持票人享有的第一顺序权利是付款请求权,而追索权则是第二顺序权利。付款人在处理票据时需认真审查各项内容,以确保票据的有效性和合法性。
支票的法律定义、分类、结算特点以及填写样式和格式。支票是由出票人委托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支付一定金额的票据,分为普通支票、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支票结算具有简便、灵活、迅速和可靠的特点。在填写支票时,出票日期和收付款人的填写都有特定要求。
持票人行使票据追索权的法律要求和注意事项。持票人在汇票被拒绝付款或承兑的情况下,可以对前手、背书人、出票人等行使追索权。持票人必须按照法定期限及时行使付款请求权,否则将丧失该项权利。行使追索权需取得具有法律证明力的书面文件,且承兑人或付款人应出具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