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企业名称限制: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办法》第31条规定,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名称在三年内不得再使用。
2. 法定代表人限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57条规定,担任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公司、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并对该企业违法行为负有个人责任的人,在该公司、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三年内,不得担任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
3. 法定代表人限制: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企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登记管理规定》,担任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并对该企业违法行为负有个人责任的人,在该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三年内,不得担任其他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4. 股东责任:被吊销企业的出资人或有限公司的股东应按法律履行组织清算的义务。如果拒不清算,将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
5. 营业执照缴回: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应将营业执照公章、合同专用章等缴回原登记机关。如果拒不缴回,将构成违反登记管理法规的行为,可以请求当地公安机关协助收缴。如果利用应收缴的营业执照从事经营活动,将被视为无照经营并受到相应处罚。如果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股东知情权的内容、理论依据以及我国法律规定存在的问题。股东知情权包括查阅权、质询权、公司检查人选任请求权和诉讼救济请求权等。我国公司法对股东知情权的规定过于简单笼统,缺乏完整逻辑体系,存在对股东质询权不明确和外部检查人选任权缺失等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关于公司向董事、监事、高管提供借款的法律效力问题。公司不得直接或通过子公司向这些人员提供借款,相关行为无效。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违规所得应归公司所有。此外,不符合特定情形的人不得担任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如犯罪被判处刑罚、破产清算公
股东出资不到位需要承担的责任。股东如未按规定缴纳全部出资,需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在民事责任方面,需补充缴足未到位的出资额并支付违约金,且在公司对外负债时需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行政责任方面可能会面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若存在虚假申报
股东会决议对股东罚款的合法性及法律依据。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股东间没有管理或从属关系,股东大会原则上无法对股东进行处罚。股东完成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义务后,并不受股东大会决议的处罚。但是,如果公司章程有特别规定或授权,情况可能有所不同。股东会决议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