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虚假的银行进账单、对账单骗取验资报告,从而获得公司登记。
2. 以虚假的实物投资手续骗取验资报告,从而获得公司登记。
3. 以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出资,但未办理财产权转移手续。
4. 实际出资的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的价额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价额。
5. 单位股东在设立公司时,将款项短期转入公司账户后又立即转出,公司未实际使用该款项进行经营。
6. 未对投入的净资产进行审计,仅以投资者提供的少记负债高估资产的会计报表验资。
单位虚假出资是指单位股东表面上出资而实际未出资,本质特征是单位股东未支付相应对价而取得公司股权。
单位虚假出资行为是指单位作为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规定,未交付应当交付的出资额(包括货币和实物)或者未办理出资额中的财产权转移手续。虚假出资行为属于不作为。
不作为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特定法律义务,并且能够实行而不实行,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结果。作为单位股东的行为人,根据中国《公司法》规定,负有真实出资的义务,但行为人未实行该义务,导致公司、股东或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因此,虚假出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不作为犯罪的既遂必须具备以下要件:
1. 具有犯罪的意思。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虚假出资行为会造成社会危害,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
2. 着手实行犯罪。不作为行为的时间起点应以法律规定行为人应当履行真实出资行为的时限为准。
3. 齐备了犯罪的全部要件。不真实出资的不作为行为一直延续,直至导致债权人直接经济损失在10万元至50万元人民币以上,或者导致公司资不抵债或无法正常经营。
清算前规定债权债务由原股东承担的有效性问题,以及公司清算的相关内容。根据法律规定,原股东是否履行出资责任会影响其承担债权债务的有效性。公司清算包括自愿清算和强制清算,强制清算的主体包括债权人和公司股东,启动事由包括公司逾期不成立清算组、拖延清算等。清
抽逃出资罪的情形。该罪行指公司发起人或股东在公司验资成立后抽逃出资,但保留股东身份和原有出资数额的行为。文中列举了几种抽逃出资的方式,包括利用过桥贷款、伪造虚假基础交易关系、抽走非货币出资等。同时,根据规定,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的立案追诉标准也得以明
股东虚假出资以及法人在知情情况下是否构成抽逃出资罪的问题。虚假出资罪的主体可以是公司发起人或股东,涉及违反公司法规定的行为,未履行交付货币、实物或转移财产权的义务。文章还介绍了公司发起人和股东的定义及职责,以及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的定义和行为方式。法人
公司收购个人独资企业的收购流程及注意事项。收购流程包括收购方的内部决策、出售方的内部决策两个方面。在收购前,需要注意资本、资产方面的风险,特别是注册资本问题,要弄清目标公司是否有虚假出资和抽逃资本等情况。此外,其他股东的权利和优先购买权等也需要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