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公民还有权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但不能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公民的监督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公民有权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缺点、错误或不满意之处提出批评意见。这是公民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行使的权利。
公民还有权发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存在的缺点或不足,并通过合适的形式提出改进建议。
公民有权向有关机关提出控告和检举、揭发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或犯罪行为,并要求有关机关对其进行制裁。这是公民行使监督权的重要方面。
公民在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的错误或违法决定、判决,或者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导致其本人或亲属的合法权益受损时,有权向有关国家机关申述理由,并提出改正或撤销决定、判决或赔偿损失的请求。
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进行监督。监督的对象、内容、范围和方式必须严格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按照法定程序对法定对象进行监督。只有坚持依法监督,监督才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力。
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必须遵循宪法规定的国家机关职权分工原则。宪法和相关法律明确划分了国家的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并规定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不得兼任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因此,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权时,不能侵犯和代替其他国家机关的职权,必须责成相关机关处理监督中发现的问题。
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权应当主要涉及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重大问题。监督的内容应该是国家和地方事务中具有根本性、长远性的重大事项。对于细枝末节的事务,应该避免干扰其他机关的正常工作。
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权是集体行使的。监督意向的确定、监督行为的实施、监督结论的形成都必须按照法定程序,经过集体讨论,通过会议表决来决定。个人视察、调查只能提出意见和建议,主任会议和常委会的工作机构也只是为常委会的监督工作提供准备和组织协调,不能直接做出决定和进行处理。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和工作人员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必须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进行。重大问题必须及时向党委请示报告,这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原则,必须坚决执行。
行政监督与行政法制监督的区别。行政监督涵盖所有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活动,而行政法制监督则是指特定机关、司法机关及公民对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行为实施的监督。行政法制监督是基于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制度实施的监督,内容主要包括对行政行
医疗事故赔偿标准及计算方法,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的计算方式。医疗费凭据支付,不包括原发病医疗费用;误工费根据患者收入状况计算;住院伙食补助费和住宿费按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标准计算。还包括残疾生活补助费、残疾用具费、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
职务侵占罪与贪污贿赂罪的区别。前者主体是公司、企业等单位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侵占单位财物,对象包括公共和私有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犯罪,最高法定刑为十五年有期徒刑。后者主体仅限于国家工作人员,侵犯的是公共财物,法律对数额没有限制,最高法定刑为
辱骂警察是否构成妨害公务罪的问题。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辱骂警察通常不构成本罪,但属于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法的行为,可受到治安管理处罚。文章还介绍了妨害公务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客观、主体和主观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