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约收购是一种常见且典型的上市公司收购方式,收购方向目标公司股东发出收购要约并进行收购。其程序如下:
1、作出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
在发出收购要约之前,收购人必须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报送和向证券交易所提交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收购人的名称、住所;关于收购的决定;被收购的上市公司名称;收购目的;收购股份的详细名称和预定收购的股份数额;收购的期限、收购的价格;收购所需资金额及资金保证;报送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时所持有被收购公司数占该公司股份总数的比例等事项。
2、要约书的发布和效力
收购人在依法规定的时间内公告收购要约,收购要约的期限不得少于30日,并不得超过60日。在收购要约的有效期限内,收购人不得撤回其收购要约。如果收购人需要变更收购要约中的事项,必须事先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及证券交易所提出报告,并经批准后予以公告。收购要约的不可撤回性是为了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同时也兼顾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特殊性。
收购要约中提出的各项收购条件适用于被收购公司的所有股东,以保护目标公司的中小股东,体现证券市场的公平原则。根据我国《证券法》规定,采取要约收购方式的,收购人在收购要约期限内,不得采取要约规定以外的形式和超出要约的条件买卖被收购公司的股票。
3、终止交易与强制收购
当收购要约的期限届满,收购人持有的被收购公司的股份数达到该公司已发行的股份总数的75%以上时,该上市公司的股票应当在证券交易所终止上市交易。
当收购要约的期限届满,收购人持有的被收购公司的股份数达到该公司已发行的股份总数的90%以上时,其余仍持有被收购公司股票的股东有权向收购人以收购要约的同等条件出售其股票,收购人应当收购。收购行为完成后,被收购公司不再具有《公司法》规定的条件,应当进行企业形式的变更。强制收购可以视为对要约期间目标公司股东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卖出股票的一种补救措施。
协议收购是一种善意收购方式,在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购并中,协议收购是最常采用的方式。采取协议收购方式的程序如下:
1、达成协议并报告
收购人可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与被收购公司的股东以协议方式进行股权转让。在达成协议后,收购人必须在3日内将该收购协议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及证券交易所作出书面报告,并进行公告。在未作出公告前,收购人不得履行收购协议。采取协议收购方式的,协议可以临时委托证券登记结算机构保管协议转让的股票,并将资金存放于指定的银行,以确保收购协议的履行。
在上市公司收购完成后的6个月内,收购人不得转让其持有的被收购上市公司的股票。通过要约收购或协议收购方式取得被收购公司股票并将该公司撤销的,属于公司合并。被撤销公司的原有股票由收购人依法更换。收购上市公司的行为结束后,收购人应当在15日内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证券交易所报告收购情况,并进行公告。
由于国有股份的转让可能改变国有资产的归属和性质,直接涉及全民的利益,涉及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完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系尚未最终形成的条件下,对国有股份的转让需要进行控制,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收购中涉及国家授权投资机构持有的股份,应当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
私下签订股权转让协议的法律效力。这取决于公司章程的规定,若允许则有效,若禁止则无效。在公司法规定下,股东间可相互转让股权,股东向非股东转让股权需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不同意的股东应购买该转让的股权,否则视为同意转让。
兼并和收购的定义、法律实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兼并是一家企业通过购买其他企业的产权使其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实体,并获得决策控制权。收购则是通过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资产或股权来获得其控制权。两者区别在于兼并中法人实体消失,而收购中法人实体可继续存在。此外,兼
企业并购的法律程序及阶段。文章分为五个阶段,包括前期准备、目标企业调研、并购方案调整、谈判及签约以及并购实施。在前期准备阶段,企业需要制定并购方案并确定目标企业。在目标企业调研阶段,需要全面了解目标企业的各方面情况并形成尽职调查报告。并购方案需要根据
企业并购中的风险与法律保障问题。风险包括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法律风险、违反法律规定的法律风险、反收购风险以及可能产生的纠纷。防范措施包括严防尽职调查中的陷阱、明确尽职调查中的风险点和充分考虑职工安置问题。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应注意这些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以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