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解散后,若公司进入破产程序,财务人员需要根据破产清算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准确的会计核算。重点应放在破产财产清理、估价、处理和分配等清算内容上。在财务清算完成后,分配顺序如下:先扣除破产费用,然后扣除欠员工的工资和税款,再偿还债务,最后按投资人占股比例分配剩余资金。
对于公司解散时未缴足的注册资本,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根据《公司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股东应按期足额缴纳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额。如果股东以货币出资,应将货币存入公司在银行开设的账户;如果股东以非货币财产出资,应办理财产权转移手续。如果股东未按规定缴纳出资,除了应向公司足额缴纳外,还需承担违约责任。
根据《公司法司法解释(二)》第22条的规定,公司解散时,股东尚未缴纳的出资应作为清算财产。这包括到期应缴但未缴纳的出资,以及依照公司法第二十六条和第八十一条规定分期缴纳但尚未届满缴纳期限的出资。在解散情况下,股东所有的认缴出资,包括尚未缴纳的出资,都需要作为清算财产进行清算。然而,“作为清算财产”并不意味着“需要缴纳出资”。如果公司净资产远远大于注册资本和对外负债,从实务操作效率和必要性上考虑,不一定需要该股东先缴足出资后再进行清算,可以在计算向股东分配剩余财产时予以考虑。
根据《公司法司法解释(二)》第22条的规定,若在清算过程中,公司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债权人可以主张未缴出资的股东,以及公司设立时的其他股东或发起人在未缴出资范围内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人民法院应依法支持。
公司注销合同纠纷的处理方法。公司注销后产生的合同纠纷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解决,可以起诉原股东。解决方式包括和解、调解、仲裁和诉讼。申请公司注销前需进行清算,并准备相关文件,如清算报告、股东会决议等。不同性质的有限责任公司需提交不同文件,违反规定的公司需
公司撤销和注销的相关内容。首先介绍了撤销登记属于行政处罚的种类之一,并指出撤销登记在其他相关法律中被视为较重的行政处罚。接着阐述了如果撤销登记是由于行政机关的过错导致的,则属于行政处理。此外,还介绍了撤销登记制度和公司注销的条件及步骤,包括清算、登记
有限公司新增股东的股价计算方法以及股东退股变现的方法。在新增股东时,可以选择原始股价或权益价计算入股股价,计算方法影响是否清盘。股东退股变现需遵守公司法规,不能自行退股变现,只能转让给第三方。同时,新增股东的形式和出资评估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股东间股份转让的合法性。在特定情况下,股东可以根据合同约定进行股份转让,但需要遵守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司章程的限制。只要转让符合相关要求,即为合法有效。涉及多种可能的特定情况和法律限制,股东在转让时需确保遵守相关程序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