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权责任 > 一般侵权 > 人身权侵权 > 把隐私视频放网上算犯罪吗

把隐私视频放网上算犯罪吗

时间:2023-11-13 浏览:5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78423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个人隐私是受法律保护的,在实践中经常有人侵犯他人的隐私,例如对他人进行偷拍、将他人隐私公开等,那么把隐私视频放网上算不算犯罪?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的解答,希望以下的知识对读者有所帮助。

将隐私视频放网上是否构成犯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将他人隐私视频放到互联网上是否构成犯罪,取决于所造成的后果。如果造成严重后果,将构成侮辱罪或诽谤罪。

侮辱罪和诽谤罪的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将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的处罚。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况除外,只有被告知了上述罪行的人才会受到处理。

如果通过信息网络实施了上述行为,被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如果提供证据存在困难,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关于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的解释

根据《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的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的行为,具备以下情形之一的,应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1. 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
  2. 造成被害人或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
  3. 在过去两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并且再次诽谤他人;
  4. 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隐私权的内容

公民享有的隐私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人信息的保密权

公民有保留姓名、肖像、住址、住宅电话等个人信息的权利,未经本人许可,不得进行刺探、公开或传播。

2. 住宅内活动的保密权

公民在住宅内的个人活动不受监视、监听、窥视等侵犯,但法律规定的监视居住者除外。

3. 住宅的保护权

公民的住宅不得非法侵入、窥视或骚扰。

4. 性生活的保密权

公民的性生活不受他人干扰、窥视、调查或公开。

5. 财产状况的保密权

公民的储蓄、财产状况不得非法调查或公布,但法律规定需要公布财产状况的情况除外。

6. 通信和私人文件的保密权

公民的通信、日记和其他私人文件不得被刺探或公开。

7. 社会关系的保密权

公民的社会关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等,不得非法调查或公开。

8. 个人档案材料的保密权

公民的个人档案材料不得非法公开或扩大知晓范围。

9. 个人隐私的保密权

公民不愿向社会公开的个人情况,如多次失恋、被罪犯强奸、患有某种疾病等,不得进行收集或公开。

10. 个人数据的保密权

公民的其他纯属私人内容的个人数据不得非法搜集、传输、处理和利用。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如何应对在节假日促销期间遭遇的网购欺诈

    如何应对节假日促销期间遭遇的网购欺诈问题。建议消费者遇到网购纠纷时,可以采取向网站客服投诉、向消协投诉、网上报案等方式维权。同时,消费者应注意保存相关证据,如购物凭证和交易协议等,以便在投诉或举报时作为证据使用。此外,如果涉及刑事犯罪,消费者还应及时

  • 名誉侵权案件中的证据要求

    名誉侵权案件中的证据要求及确定名誉侵权责任的要素。涉及侵权事实的证据包括文字、音像制品、口头及其他形式的侵权证据,侵权后果的证据需证明直接经济损失及精神损失。法人需提交资格证明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委托代理诉讼需授权委托书。确定名誉侵权责任考虑主观过

  • 人身权属于侵权责任范围吗?

    人身权是否属于侵权责任范围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侵害民事权益的行为包括人身权益的侵害,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文章详细阐述了人身损害赔偿范围,包括医疗期间产生的费用、因残疾产生的费用以及因受害人死亡产生的费用等。同时,提到了最新资

  • 网上放贷款是否违法?

    网上放贷款是否违法的问题。随着《民法典》的生效,相关法规对借贷利率有了更明确的规定。虽然放高利贷暂未明确视为犯罪行为,但某些情况下可能涉嫌犯罪,如套取贷款再高利借出、暴力催债造成伤害等。文章为读者提供了相关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有助于了解网上贷款的法律

  • 境外追逃与境内追逃的区别
  • 医疗机构泄露隐私的法律责任
  • 网上小额高利贷是否违法?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