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02年9月1日起施行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1987年6月29日国务院发布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同时被废止。
根据本条例第六十三条,本条例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同时,1987年6月29日国务院发布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被废止。对于本条例施行前已经处理结案的医疗事故争议,不再重新处理。
当医疗纠纷发生时,患者及其家属可以向医疗单位或其主管部门投诉,并提出要求进行调查和处理。
医疗单位或其主管部门接到投诉后,应立即指派专人妥善保管原始资料,并封存有关医疗物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是严禁的。如果病人死亡,应主动提出尸体解剖。
医疗行政管理部门将组织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必要时,会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对于个体开业的医务人员和乡村医生发生的医疗纠纷,由批准开业的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调查和处理。
在处理医疗纠纷时,需要熟悉相关法规和制度。
如果在处理医疗纠纷过程中,患者及其家属殴打医务人员,扰乱医疗工作秩序,应及时报告保卫部门和公安部门,请求协助处理。
对于一般医疗纠纷,在调查后,可以由医务部、处或科与病人协商解决。如果病人或家属不能接受解决方案,调查结果将报医疗纠纷处理领导小组或医疗单位领导。
医疗纠纷处理小组或医疗单位将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具体研究,查找问题,吸取教训,制订处理意见。
医疗纠纷处理领导小组或医疗单位将与病人或家属商谈,并争取协调解决。如果问题确实是医疗单位的责任,必要时会进行经济补偿或赔偿。医疗纠纷的发生和处理情况应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如果纠纷仍未能解决,建议患者或家属进行医疗事故鉴定。如果患者或患者的近亲属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有异议,可以在收到首次鉴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原受理医疗事故争议申请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再次鉴定的申请,或由双方共同委托省、自治区、直辖市医学会组织再次鉴定。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医疗单位将根据鉴定结论以及相关法规和制度进行相应处理。
如果病人或家属对一级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的最终鉴定结论仍然不服,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患者或患者的近亲属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其身体情况受到损害之日起1年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根据法院的判决结果,将进行相应处理。
医疗事故赔偿金额的确定问题。赔偿金额没有具体规定,取决于患者病情伤残等级、康复和后续治疗等因素,长期护理费用可能高达上百万。赔偿项目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11项,每项都有明确的计算标准和办法,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50条规定。
伤医事件是否属于医疗事故的问题。伤医事件属于故意伤害行为,不属于医疗事故。医疗事故的认定需根据《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区分责任事故与技术事故,特别注意与医疗技术事故、就诊人或其亲属造成的事故、医疗意外事故以及一般医疗事故的区别。在处理伤医事件时,需根据具
不属于医疗事故的情形及处理办法。包括紧急措施造成不良后果、医疗意外、无过错输血感染、患方原因延误诊疗、试验性诊疗及不可抗力等因素导致的情形不属于医疗事故。对于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医院仍可能因其他原因承担赔偿责任。患者及
关于医疗费用的强制支付问题。根据相关规定,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害需要抢救治疗时,当事人应预付医疗费用,公安机关也有权采取强制措施。工伤事故中,职工需在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接受治疗,费用符合相关标准才能获得赔偿。赔偿金额计算公式包括诊疗、药品和住院服务